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2.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是如何紧扣题目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
1.①总领下文,交待下文都是登高望远所见景色。②回表明边地无战事,交待了登高的原因,表现了所见景色的奇特。③独,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答出两点即可)
2.颈联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题目登字,描写了登高远眺所见景物。因为登高才看到沙浪滚滚,才感知风如雷响,诗人登高远眺,由远及近,由上到下,表现出诗人的喜悦情感。
3、前三联与尾联表达的情感是否不同?为什么?
答:不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登高远眺所见的雄浑景色,声势浩大,境界辽阔,但最后一联,诗人看到阴关后,明白横在前面的是不可逾越的阴山,作者的情感由慷慨转入颓唐,没有了朝气蓬勃的气势。
4、试从一个角度赏析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答:可从炼字、修辞(比喻、对偶)、动与静、声与形等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比喻角度: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
炼字角度: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
动静、声形角度:这两句中的沙浪、风声以及前面句子中的白日、黄河,作者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日里无战事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个人登上了单于台。
白炽的太阳从大地内部升起,奔腾的黄河从远天之外涌来。
黄沙翻滚纹痕好似大海波浪,狂风呼啸响声疑是平地生雷。
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阴山关隘虽已天亮门户不开。
注释
⑴单(chán)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
⑵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
⑶地中出:从平地升起。
⑷沙翻:沙随风翻滚。
⑸响疑雷:响声如同雷鸣。
⑹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
【作品鉴赏】
《登单于台》描写边塞风光,表现了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诗人在边关经历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虽出于晚唐诗人之手,却很有些“盛唐气象”。
首联是全诗总领。“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乃有登台览物之逸兴;虽曰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颈联继续写景。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
《登单于台》语句浑朴,境界开阔,有“盛唐气象”
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境界辽阔,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很为后人激赏。
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见那起伏连绵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
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蠙句也。唐诗之壮浑者终于此。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浑成圆厚。
清·黄周星《唐诗快》:此地几人能到?读此诗,仿佛如目睹矣。“白日”二句,雄而且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