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其一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其二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蕴含羁、孤两层意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B.(从本句看,高亭久废,不再供人观赏,下面池塘用来养鱼,给人荒凉之感;从全诗看,作者被贬黄州,深感冷寂。所以,废字不蕴含 除旧迎新的喜悦。)
(2)(4分)
示例1:同意(1分)。七八句中写不知从何处来的鹳鹤,在夕阳中哀鸣,让人感到凄凉孤独(1分)。全诗写作者在被贬黄州期间来到高亭,归途中看到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而自己有家难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在夕阳中独自悲鸣的鹳鹤,实际是以鹳鹤自比,表达寄居异乡的羁孤之情(2分)。
【评分参考】①表明观点(1分)。②阐释七八句句意(1分)。③联系全诗背景或情境和诗句分析(2分)。
示例2:不同意。七、八句写一只不知来自何处的鹳鹤,在夕阳中呜叫,只是写景之语,不含羁孤之意。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中来到高亭,深感此地的冷寂荒凉。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环境冷寂,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着力描绘一只鹳鹤在夕阳中鸣叫,只是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冷寂,并不蕴含羁孤之情。(意对即可)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其二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作品鉴赏】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描写了暮春雨后,诗人信步而游所见的景色,表达自己有家难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

苏轼被贬黄州后,于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这两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奋厉有当世志”,敢于抨击时政的苏轼,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几乎送命。经过朝中臣僚的营救,得保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他初来乍到黄州,惊魂未定,心灰意冷,杜门闭口,既不拜往迎来,更不谈论时事,常常独自一人钓鱼采药以自娱,信步逍遥以自适:“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定惠院海棠》)这首诗也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第一首写雨晴后散步所见之景。一二句写雨晴。“雨过浮萍合”,说明先前的雨下得不小,若是毛毛细雨,就不致把浮萍冲散;也说明是初晴,否则,浮萍早合,就不会引起作者的注意了。“过”、“合”二字,恰切地写出了大雨初晴的景象。雨后青蛙叫得特欢,“蛙声满四邻”的“满”字,是传神之笔。三四句写春光已失,经过大雨的摧残,海棠花已落尽。苏轼在《定惠院海棠》诗中就说过,海棠虽美,但转瞬就凋谢了:“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海棠真一梦”,就是写海棠花已“纷纷”落尽,像梦一样难寻其踪影。但其实不止“海棠真一梦”,苏轼在黄州不止一次地感叹“人间如梦”,他的经历就是一场恶梦。因此,用梦来形容海棠的凋谢,浸透了他这时特有的感受。梅子成熟于夏初,“梅子欲尝新”,也说明春天是一去不返了。五六句写自己的孤独。“拄杖闲挑菜”——活画出了他那闲得无聊的神情。“秋千不见人”——他在《蝶恋花》中写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佳人笑声渐失已令人烦恼,何况雨后秋千,根本不见佳人。最后两句以牡丹花(木芍药)在春末的独自开放,反衬百花凋零,春光已失。“殷勤木芍药”,赞牡丹情意恳切深厚,就是伤百花的无情。“独自殿余春”,指花已尽。在后面称为“殿”,表明牡丹已是最后的花,余春即残春,独自为残春之“殿”,五字三层,层层充满了“迟暮”(纪昀语)之感。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寄居异乡的“羁孤”之情
第二首写“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东冈上归”。“高亭”即指四望亭,在苏轼所住雪堂南面的高阜上。“种鱼”即养鱼,种鱼塘即题中所说的“鱼池”。高亭久废,不再供人游赏,而是用来养鱼的地方,一开头就给人以荒凉之感。“暮色千山入”即“暮色入千山”,写天已晚,为“归”作铺垫。“春风百草香”,写春已残,故春风送来的不是花香而是草香。“市桥人寂寂”,应“暮色”句,因天将暮,故市桥人散。古寺即乾明寺,“古寺竹苍苍”应“春风”句,因春已残,故再也见不到“杂花满山”,但见苍苍竹木而已。高亭久废,暮色初临,市桥人散,竹木苍苍,都给人以冷落寂静的感觉。最后两句的写法与前一首相似,以鹳鹤号鸣,反衬市桥沉寂。正因为万物俱寂,突然出现的鹳鹤声如同充满了暮色苍茫的整个天空,听起来更加凄厉。白居易《琵琶行》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句,苏轼这里的艺术效果则相反,是“此时有声胜无声”。《纪评苏诗》说,这两句寓“羁孤”之意。这正是哀号无告的苏轼贬官在这寂寞江城的生动写照。
这两首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纪昀认为这两首诗,“格在唐宋之间”,第二首“纯乎杜(甫)意,结尤似”。宋诗明快,唐诗蕴藉,杜甫诗沉郁苍凉。苏轼诗以明快见长,而这两首诗却含蕴丰富,不露不张。读者若不细加咀嚼,很容易当作一般写景诗读过。但稍加品味,就能发现这些写景词句都浸透着他贬官黄州初期所特有的感伤色彩。第二首更具有杜甫诗沉郁苍凉的特色,结尾更是杜甫惯用的手法,宕开一层,在更加开阔的画面上抒怀。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