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首诗末句中的稀字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 请联系已学诗词,简要分析第二首诗中的西楼意象的作用。(4分)
(3) 两首诗在描写笛声的艺术技巧上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 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1分)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1分)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1分)
(2) 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1分)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1分)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2分)
(3) 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2分)不同:第一首还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设问的修辞手法;(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
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
【作品赏析】
《塞上闻笛(一作董家笛)》通过对塞外笛声的描写,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
一个稀字,将塞北冷月清光、北风呼啸、塞云苍茫辽远,大雁绝飞的意境烘托得无比生动,将苦寒之地的恶劣环境描写的淋漓尽致。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作品赏析】
《夜笛词》通过描写女子的闺房,表达了女子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这首诗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