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两首诗都是为送别朋友而作,请分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情感的异同。(3分)
(2)请赏析《送魏二》一诗的两种写作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同:这两首送别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牵挂(关心)、惜别之情;(1分)
异:对朋友感情的不同之处:第一首表达了希望朋友在顺风朗月陪同下、一帆风顺直抵家乡的美好祝愿;第二首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后孤独生活的忧虑(忧愁)之情。(2分)
(2)①虚实结合(首联实写离别的场景,尾联虚写,想象朋友远行离去后孤独的处境);
②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描写朋友离别后的所见(潇湘月)、所闻(猿的哀啼),表达了营造了一种孤独的处境;
③以乐景写哀情,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环境的幽雅、温馨,更强突出了诗人的因友人离别的愁情。
④情景交融,如江风引雨入舟凉,既是写环境风雨之凉,又是感情之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注释
⑴敬龙:日本和尚名。
⑵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郭璞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⑶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作品鉴赏】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名家点评】
当代学者张国举:“扶桑”的传说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缥缈神秘的氛围。(《唐诗精华注译评》)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