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王孙重离别,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患,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1这首诗的体裁是 (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
B.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
C.绿波远写出刘余杭乘舟远行,诗人目送征帆的情景。
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
3赏析轻云纫远岫中纫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1分)古体诗
2(3分)A
3(4分)纫字看似平常,实则很有巧妙(1分)。纫有缝缀、引线穿针之意。形象地写出轻柔的白云缠绕远山,与远山紧密连缀在一起(2分),以此衬托我和朋友之间的情意。(1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王孙重离别,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患,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作品鉴赏】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逐清风”写出主人因刘余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与首句的“重离别”相呼应

作品前二句叙事,在叙事中推出题旨,表明惜别之意。首句的“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重离别”既是将行者之感,亦是送行者之情。并且“重离别”三字已暗点题中“送”字。次句从主人落笔,因重远别,故置酒饯行,点出题中“集”字。“峰之畿”点题中“何山”。“畿”,疆也,限也,此处指何山山麓。随后,诗人描绘了“峰之畿”的景色。“逶迤”为伸展绵延之貌,写草由近而远,青翠无边;“参差”写薇高矮不齐之状。写薇亦是写草,草亦含薇。前者横向延伸,后者向高处生长,姿态各异。这些草与薇由山麓伸向涧中、川上,直与游子离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逶迤”二句由山写到草而及于川;“轻云”二句则由山向上写到云。云与远处峰峦连缀在一起。“沐”是润湿之意,因是“细雨”,故称“沐”。且“细雨”又与“轻云”相合。“檐端”二句写山间庐舍之景。这庐舍即置酒聚会之处。天色将晚,水禽息,野萤飞,写出环境清幽美好,令人流连忘返。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描写禽与萤点缀出环境的清幽,表达了重土慎迁之意

“水禽”与前面“川上”相呼应;“野萤”也与“峰之畿”相印合。唯独在此环境中才有这禽与萤。且禽息而恋巢,萤飞犹绕窗,都表现出一种依恋之态。《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写出马和鸟对家乡乃至与家乡有关物的依恋。此诗中的禽与萤既点缀出环境的清幽,同时也表达出重土慎迁之意。这几句写草、云、雨、禽、萤,其实也是写人。这里的一切都与人同其情愫,都隐约与人的重离别的心态相应。末二句直接写刘余杭上路及作者的感受。“随绿波”指乘舟离去。一个“远”字,明写刘余杭舟行,暗写诗人久立岸边,目送征帆。“逐清风”则写出主人因刘余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又与首句的“重离别”相呼应。全诗主旨在惜别,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在叙事、写景中浸透了“重离别”之意,使得作品的意境委婉深致、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吴均
吴均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南朝梁文学家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