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5分)
(2)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3)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4)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2分);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3分)。
(2)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2分),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2分),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2分)。
((3)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4)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