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朱砂红银,谓之不夺胎色。)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1)、苏轼对石曼卿《红梅》诗持什么态度,请作分析。就你的理解与积累,你读过的咏梅诗词里哪些作品有梅格,请试举一例。(默写一名句即可)(4分)
(2)、 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就其中两点作赏析。(4分)
(3)、首联运用了哪种手法?并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4)、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6分)
【参考答案】
(1)、持否定(批评)态度,石曼卿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的特征,未写出红梅的内在品格。 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3)、运用拟人手法(也有用典,贪睡化用海棠春睡未足,但答出拟人即可)(1分)。怕愁贪睡自恐等词体现了这种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红梅无意与群芳争春,却甘于寂寞的心理状态。(2分)自恐冰容不入时表面写红梅生怕其冰肌玉骨不入时俗,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因备受打击而产生的忧危孤独的心情(或不为现实所容而痛苦)。(2分)
(4)、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2分)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2分)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2分)
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3分)尚余一句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尽管故作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3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 (1)C(2)A(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二】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其三】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作品鉴赏】
《红梅三首》描写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故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红梅三首》描写红梅具雪霜之质,超凡脱俗,表达了作者对红梅的喜爱之情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