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高冠谷口招郑鄂》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高冠谷口招郑鄂
作者:岑参

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 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

1、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 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 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2、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说好了今天前来拜访你,现在却只看到空空的书斋,而不见你的身影。这时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山涧的花儿更显娇美,水潭边的树木高高矗立,在春云笼罩中倍感暖意。门前的小路已长久没有人迹,只有成群的鹿儿快乐地玩耍。只有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在氤氲的雾霭中,恭候你的归来。
注释
⑴郑鄠(hù):作者友人。
⑵空斋:空屋。
⑶涧花:山涧里的花。涧,指高冠谷水。暮雨:傍晚的雨。 宋柳永《八声甘州》词:“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⑷潭树:水潭边的树。潭,指高冠谷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⑸门径:当门的小路。
⑹山霭(ǎi):山上的云气。氛氲(fēn yūn):云雾朦胧貌。 南朝宋鲍照《冬日》诗:“烟霾有氛氲,精光无明异。”
 

【作品鉴赏】
《高冠谷口招郑鄂》通过描绘高冠谷口的风景和幽静的环境,表达作者乐于隐居之情

此诗前两句“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点明事由,作者来到高冠谷口来拜访朋友,却只见空屋不见人影。大概正因为未见人,就更留意谷口的风景和幽静的环境。“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山涧的花在暮雨之中红艳似火,潭边的树为春云笼罩暖意顿生,着实迷人;“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门前的小径人迹罕至,靠近屋檐的山峰上常跑来鹿群,何其幽静。“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屋子里的衣裳和枕席,全被碧色的山雾弥漫侵吞,他的乐于隐居之情溢于言表。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人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此诗颇见出岑参写景绘物的不俗功力。诗人艺术嗅觉的灵敏及善于捕捉平凡景物中独特的意蕴,于此诗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好新奇巧妙的想象的审美意趣。如三、四句“然”、“暖”二字,即构思巧妙,新人耳目,沈德潜评其“工于烹炼”(见《唐诗别裁》卷十),甚是。全诗优美清幽的环境刻画,渗透着诗人对田园野趣、隐逸生活的追慕和神往,而这种情感又不露声色地隐含在诗人对自然风光细致独特的描写中,这又是岑参诗歌的特色之一。
 

【名家点评】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入画,句字整细有彩。
《唐诗矩》:起联总冒格。结处只写景,更不露“招”字,便浑便深。
《近体秋阳》:访隐篇但觉风流,无些微衰飒气,自是圣手。
《唐诗别裁》:三、四“然”字、“暖”字,工于烹炼,
《唐三体诗评》:“来”字虚耳,应未见访也。三、四暗写风雨。
《网师园唐诗笺》:炼句炼字(“涧花”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三、四已极嫣润,一结尤放氛氲。第三“然”字是字法。“檐峰”二字最生异,结亦紧承此言之。

作者简介

岑参
岑参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