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湘口送友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湘口送友人
作者: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1、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2、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3、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4分)
4、去雁远冲云梦雪一句描写的大雁形象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5、诗歌的颔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6、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分。主要结合前六句,接近即可)
2、此联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2分)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2分。接近即可)
3、此联选取了暮霭(湘烟)、岸苇(芦苇)、楚田(田野)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气象雄浑,而又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4、描写了离雁顶风冒雪,孤飞于天地苍茫之间,孤苦伶仃的形象。这一形象象征着友人归乡旅途的寂寞艰辛,表达了作者的伤别之情(对友人归乡的不舍和担忧)。
5、描写了暮色中漫天飞雪,大雁向北远飞,友人独自登船,只留下伶仃的背影。(2分,只列举意象1分)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1分)
6、本诗为送别友人而作,(结合主题,1分)腊月末凋零的梅花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自况,既包含着自伤落寞之意,又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点出感情,1分)诗人推算友人旅期,想到他抵家当及新年,(1分)表现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安慰。(1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注释
⑴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田:一作“天”。
⑵去雁:北飞的大雁。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雪:一作“泽”。
⑶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
⑷星汉:银河。
⑸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
⑹归醉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去醉新年”。醉:沉浸。
 

 

【作品鉴赏】
《湘口送友人》通过描写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表现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友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一、二两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湘口送友人》描写洞庭湖水,流露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第三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湘口送友人》描写渡口孤舟,洞庭风波,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最后一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这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名家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列为四虚体。徐用吾曰:清新可爱,次联尽有意思。吴山民曰:起直景,第四句“独上”有情。唐汝询曰:“离人独上”语稍佳,恨援“去雁”作对。
《删订唐诗解》:吴昌棋曰:诗在君平、君虞之间。三、四言雁以群飞,人惟独往。五、六言洞庭之远而阔。结言岁暮未能到家也。
《五朝诗善鸣集》:风神奕奕。
《唐诗评选》:成响不杂(首句下)。
《唐诗摘钞》:起写别景,所以伤离。五、六写舟中景,所以怀远。七写客中景,所以自悲。三句虽系衬景,作者意谓己在羁旅,今日眼中所见,不惟有归人,且有去雁,如之何己独在羁旅耶?此名写景,而实写情;若与上二句例观,便不成章法矣。一本作“回首羡君偏有我,故园归醉及新年”,则诗意尽露,不见法度矣。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一句是面前湘江,二句是江之隔岸,三句是极望前途。由面前,而隔岸,而极望,盖先默忖别事,悄窥船势,一递一递,转远转远。然则此间斗地分手,便是杳不相见,而如之何可以放离人独上船也。看他一解,先次第写一、二、三句,下独接第四一句,又一斩新章法(首四句下)。前解写未上洞庭船已前,此解写既上洞庭船已后也。“风波尽日”,是写洞庭船昼行;“星汉通霄”,是写洞庭船夜行。七、八,言如此昼夜兼行,则冬春之交必得到家,然而独奈我何哉(末四句下)。
《唐三体诗评》:发端画出“独”字。第三用反衬,为添毫极貌孤穷之况。送别诗,六句剧道行路险艰,落句忽然翻转,可谓蹈险争奇手也。
《碛砂唐诗》:敏曰:“离人独上洞庭船”七字,含蓄无限情思。细观其妙:洞庭渺渺,烟波孤棹,当其天涯落落,行李长征,只用“独上”二字衬出。
《唐体肤诠》:地经楚服,即效楚吟,触景兴怀,情味无限。刘文房之《岳阳》、卢允言之《鄂州》,得此而三矣。
《唐诗贯珠》:此是中流送别,非陆路分手。起处幽情寓思,精妙之极。
《唐诗成法》:先写湘水连天,为下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又用“去雁”一陪,况涉洞庭之远险,为新年始到起。以“去雁”承“楚天”,以“云梦雪”点时,以“洞庭”承“苇岸”,以“尽日”承暮前,以“通宵”承暮后,以“风波”、“向水”承“中流”,以“梅花”、“残腊”遥应“雪”字,以“及新年”伤己之未能归在言外。
《唐诗别裁》:犹近大历十子。
《唐贤清雅集》:天骨开张,气魄甚大,自是唐季好手。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飘然欲仙,只此一语便是妙绝(首句下)。

作者简介

李频
李频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