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者表现对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1分)通过描写柳的丰姿可爱和无人可属(无人赏识)尽显凄凉之情。(1分) 后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1分)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现了这一情感。(1分)
2.、前者主要是咏物抒怀,通过写柳的繁茂、生机横溢、轻盈袅娜等特点,以物喻人,表达了无人赏识、对人才不重视的感伤之情。(2分)后者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半朽老柳历经沧桑之态表现感伤之情。(2分)
【解析】
1.前一首嫩于金色软于丝写出了柳的可爱,但尽日无人的悲哀是无人可体会的。西角荒园显得有些凄凉。后一首根据注释可知开元与长庆是不同的年代,事事变迁,人世沧桑。情感方面虽也是凄凉,但关键是对历史的概括。
2.前一首用柳的遭遇表现人的怀才不遇,应为托物言志,后一首用柳的眼睛来表现事事沧桑。答题时要先点出手法,然后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及情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
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
注释
⑴勤政楼:在长安兴庆宫西南,始建于开元八年(720),元和十四年(819)重修。
⑵临风: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⑶驻马。唐朱庆余《过旧宅》诗:“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
⑷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⑸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作品鉴赏】
《勤政楼西老柳》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此诗纯由对句组成
这首五言绝句,纯由对句组成,仿佛是五律的中间两联。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首句以“半朽”描画树,次句以“多情”形容人,结尾两句以“开元”和“长庆二年”交代时间跨度。诗人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语短情长,意境苍茫。
东晋时桓温北征途中,见昔日手种柳树皆已十围,就曾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见对树伤情,自古已然。难怪诗人见此老柳要良久立马,凝望出神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树又如何呢?在诗人眼中,物情本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现在,这株临风老柳也许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条吧!
《勤政楼西老柳》诗人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语短情长,意境苍茫
诗的开始两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树就是我,我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不妨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堪称大手笔。它像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名家点评】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语似率易,而“开元”、“长庆”四字中,寓无限俯仰悲感。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四句皆作对语,而不异单行,由于语气贯注也。首二句言勤政楼乃当日紫禁朝天之地,今衰柳临风,驻马徘徊,怆然怀旧。后二句言自开元至长庆,其间国运之隆替,耆旧之凋临,等于无痕春梦,剩有当年垂柳,依依青眼,阅尽沧桑。诗仅言开元之树、长庆之人,不着言诠,而含凄无限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永丰坊洗脚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注释
⑴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⑵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
⑶阿(ā)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作品鉴赏】
《杨柳枝词》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无人来一顾,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杨柳枝词》表现对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名家点评】
唐·皎然《诗式》:《诗·葛蕈》一篇,托于时物起兴。诗须能兴,为合于《三百篇》之旨。假如此题直写己年已高迈,小蛮方丰艳,则索然兴尽,全失诗人之旨。惟寄托于杨柳。首句、二句写杨柳之盛时,即言小蛮之丰艳。三句“永丰西角”与“荒园”,即言乐天之年迈。四句总收,合小蛮、乐天都到,仍跟三句来,题意、题面无不关照。昔称乐天诗老妪都解,谓乐天诗之平易近人则可,谓乐天率意写意、全不斟酌则不可。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一树春风”四字,便为杨柳写神;嫩、软、金丝,极状其容态之妖娜。后二语乃“君王行幸少,闲却舞时衣”之意。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风致翩翩。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王渔洋《秋柳》七律,怀古而兼擅神韵,传诵一时。乐天以二十八字写之,柳色之娇柔,旧坊之寥落,裙屐之凋零,感怀无际,可见诗格之高。乐天尚有《杨柳枝》诗云:“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专咏柳枝,不若《水丰》篇之有余味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喻贤才不得地也。如此婀娜之柳,乃在荒园无人知之地,岂不可惜。但诗只言“尽日无人属阿谁”,而惜之之意自在言外。《本事诗》谓为放樊素而作,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