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 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阅读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象,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 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作品鉴赏】
《春夜喜雨》杜甫以极大的喜悦之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讴歌了来得及时春雨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春夜喜雨》杜甫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名家点评】
周珽: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仇兆鳌: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杜诗详注》)
黄生: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行,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诗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加倍写“喜”字,细语更有风味。(《唐诗摘钞》)
浦起龙:起有悟境,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从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读杜心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作品鉴赏】
《春雨》描绘了春雨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运用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侧面描写“耕人”、“花”、“鸥”来表达效果 ;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一个“落”字形象地描绘了鸥鸟拍打翅膀,徐徐向下降落的神态为春雨后的自然景色做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