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3)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6)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古代写愁的名句很多,请写出用相同修辞手法写愁的诗句。(1分)
(7)秦观这首词中感慨颇多,简述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8)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4分)
【参考答案】
(1)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3)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感。
(4)答案:示例一: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用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比喻泪水之多,忧愁之多,将抽象的伤感之情描述得具体可感,充分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示例二:这两句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春天不断上涨的江水表现泪水之多,忧愁之多,直接表达出作者无限感伤的情怀。
(5)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评分标准:答出青春易逝离愁别恨各1分,结合意象分析1分。)
(6)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评分标准:手法1分,具体解析1分,情感 1分。相同修辞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夸张(主要是比喻)写愁,书写正确,均给分。)
(7)伤春之情,离别之愁,物是人非之感,叹老嗟卑之愁。
(8)答案一:这是一个极其深动巧妙的比喻,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的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答案二:化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翻出一层新意。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