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词的上片写景,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
(3)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4)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3分)
(5)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6)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君与我之间关系怎样?湿字说明了什么?
(7)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想到了什么?长记二字将作者的思绪拉到了哪里?
(8)上阕中,作者先写眼前所见快哉亭的景色,然后写过去在平山堂所见的景色,由现实写到回忆,这叫做什么写法?并做分析。
(9)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10)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在白头翁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1)下阕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出了江面的平静,而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则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叫做什么写作手法?
(12)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2)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
(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2分)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2分)
(4)①这首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1分)②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2分)③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纵横捭阖的特点。(以①②两点为主要得分点,3分)
(5)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
(6)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亭子的主人与我之间关系亲密,湿字说明油漆新,色泽鲜明,快哉亭刚建成不久。
(7)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发现此时的景象和他在平山堂所看到的景象很相似,都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于是长记二字将他的思绪拉到了过去在平山堂赏景的情形,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
(8)虚实结合。落日绣帘卷四句写现实中的情况,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五句回忆过去赏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虚写。因此,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色
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
眼前:快哉亭(江水与碧空相接,夕阳与亭台相映),实景
长记:平山堂(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虚景
(9)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10)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里白头翁的形象是苏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泰然自若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教师补充,这说明苏东坡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悲观消极,萎靡不振,而是拥有着一种豁达大度的胸怀)。
(11)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三句是对水光山色进行静态的描写,后两句则是一幅动态画面。
(12)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借对风的议论,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教师补充并投放幻灯片,宋玉《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快哉亭: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⑵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⑶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⑷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⑸醉翁:欧阳修别号。
⑹“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⑺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⑻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⑼“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⑽刚道:“硬说”的意思。
⑾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作品鉴赏】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全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
这首词又名《快哉亭作》,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此词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名家点评】
刘熙载《艺概·诗概》: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
郑文焯评《东坡乐府》: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气,便流入粗豪一派。妙能写景中人,用生出无情思。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