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 / 裴迪书斋望月》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2)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静谧、寒凉〔评分标准:本题3分,答对1处只给1分。〕
(2)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评分标准:本题5分,钱诗赏析2分,王诗赏析3分。赋分着眼点在由物体情上。对王诗的赏析,摘句给1分,分析给2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色渐浓了,几个朋友正在一边作诗一边饮酒,气氛很浓。这时中秋圆月升得越来越高了,将饱满的光倾斜在裴尚书家的亭台楼阁之上。这空明的景象,显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人们都停下了吟诗饮酒的活动,与万籁一同沐浴在月华之中,用心体味这份宁静玄远的宇宙之美。夜更深了,裴尚书庭院里的层层门户都已关闭,四处静悄悄的,没有风,连影子也那么安静。院子里有一株孤零零的树,秋天到来它已脱去夏日的盛装,凋零萧瑟,今夜在月光映照下则显得更加瘦削,令人心生寒意。月光越来越明亮,以至于树上的喜鹊以为白日到来,扑啦啦受惊飞起。它的起飞震颤了树枝,稀疏的树上几片飘然坠落。在白色的月华之下萤火虫的光是暗淡得几乎不能看见的。不过,当几只萤火虫飞向远方,诗人看到了它们的身体在烟霭中闪动。啊,一年之中最圆满的月,今晚它的清光见证了多少人的离愁和相思?
注释
①谢公楼,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原义一般指安徽宣城的谢朓楼。谢朓于南朝齐明帝时出任宣城太守,于城关凌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曰“高斋”。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朓,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人称“北楼”或“北望楼”。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末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朓楼”。
然而,此处将谢公理解为谢庄更为合适。谢庄,字希逸,南朝宋诗人,曾任太子舍人、吏部尚书等职。写过著名的《月赋》。
 
 

【作品鉴赏】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诗文将一个宁静悠远而透着清冷的秋夜传递到我们的想象之中
整首诗在描画景物上暗含布局,从空中的月亮到楼阁,到门户,到院中的树,再到树上的鹊,到坠落中的树叶,到萤火虫,到远处的烟霭,再到空中之月。中间描写的那些景物,不仅将一个宁静悠远而透着清冷的秋夜传递到我们的想象之中,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月色之明丽,整个构建起一片清空的意境。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此刻诗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层层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人们顿时感到秋夜的清凉。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由写四周的寂静和初秋的凉意转入写月光,月色虽无形无影同时,但摹写传神。他还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语。而钱起将鹊飞和叶落的意象连起来,饶有趣味。尤其那个“散”字,将树叶脱离树梢之后那种飘然无着落的感觉传神道出。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从侧面烘托出月色之明丽,整个构建起一片清空的意境
鹊飞是急速的,凌厉的;叶散是缓慢的,飘飘忽忽的。一急一徐,并且发生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令人印象深刻。
“萤远入烟流”,用的也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沈德潜说:“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流矣。此最工于体物。”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诗人由领略、欣赏美好的月光,渐渐陷入了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呢?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意境
这首诗中,影闭重门,寒生独树,鹊惊叶散,萤飞烟流,月满清光,整体营造出一种宁静、冷清、幽远的意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⑶冷露:秋天的露水。
⑷尽:都。
⑸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在:一作“落”。

【作品鉴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作者简介

钱起
钱起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
王建
王建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诗题材广泛,...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