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1)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哪种艺术手法?(6分)
(2)这首词中的对比体现在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山河辽阔,宫阙巍峨,花草茂美(4分,一点1分,三点4分)。化用典故。(2分,超过一种不给分)
(2)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1分),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1分),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答出哀愁类或亡国之痛类或离别之苦类,即可得2分)
二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上阙前四句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在仓皇辞庙日落得一个垂泪对宫娥的伤心结局?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阅读答案:
(1)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前四句的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等。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2)亡国的危难之际,因为大臣们都已经逃跑得没有了踪影,所以国君只能落得一个面对教坊宫娥垂泪的结局。通过用逃跑的大臣与镇定自若地演奏哀乐宫娥的对比,意在突出表现亡国之君树倒猢狲散的凄凉处境和亡国的悔恨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