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简要分析上面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4分)
(2) 从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田家》中未和已的艺术表现力。(3分)
参考答案
(1)异:吕诗直抒胸臆,[1分]结句(第四句)强烈谴责只顾自己享乐的权门不恤民苦、不忧国事的丑恶行径。[1分]
聂诗间接抒情(即事抒情),[1分]全诗只摆事实不发议论但揭露讽刺之意不言而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1分]
(2)两字呼应,构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农家渴望收成的焦灼如焚、官家征敛租赋的迫不及待。[1分]作者的忧民悯农之情跃然纸上。[1分](只答一个不给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久旱无雨,绿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渐渐干成了尘土;而豪门之家的花园因有井水浇灌,还在一天天扩大,景色一天天变新。时值四月,许多达官显要把从外面买来正在开花的芍药花移植到新扩充的花园中,真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谁以国计民生为念?
注释
⑴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贞元为唐德宗年号。
⑵垅:亦作“垄”,田埂。成尘:田野严重干旱,土干尘起。
⑶汲井:一作“汲水”。
【作品鉴赏】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此诗运用对比手法,针对“权门移芍药”事件,,谴责权贵只知自己游乐、不管人民死活
吕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历史人物,其文章和诗歌,都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政治斗争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迹。《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诗中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意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类似。
首句“绿原青垅渐成尘”,落笔便把题中“旱甚”二字,变成生动的形象状入读者眼帘,让人们看到在旱魔面前,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一个“渐”字,说明旱情的发展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的,也透露出当权者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抗御旱情。从下文的“汲井”二字更可见出,只要执政者措施得力,旱象是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的。句“汲井开园日日新”,紧接上句而来,但这里所书的“汲井开园”者并非是焦虑于垅亩之间的农民,而是指“权门”贵族。在特大干旱面前,特权贵族的府第里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仅派人“汲井”抗旱保花,而且还在不停地扩建新园,在花匠奴仆汗水的浇灌下,各种花卉长势奇好,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儿。这里的“日日新”与首句中的“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愈显出达官贵人们所真正关心的不是社稷百姓,而是一己享乐。
第三句“四月带花移芍药”,写在严重旱灾面前“权门”的所作所为,点出题中“移芍药”三字。芍药带花移植本不易成活,但是,在“权门”的新“开园”中,没有怒放的奇花是不够惬意的,于是,“权门”就急令花匠奴仆“带花移芍药”。这里,“权门”所忙碌的是“移”花,而农民所忙碌的则是抗旱保苗,从这一对比中,就更可看出“权门”全然不念农民的疾苦,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享乐,从而显露出其官服下所掩盖着的丑恶来。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一句“不知忧国是何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结句“不知忧国是何人”,是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一事所抒发的感慨。“权门”本有君命在身,重权在握,理应以国家社稷为重,以黎民的苦乐为念,但是,当严重的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他们却置民生于不顾,这就说明了他们并不是“忧国”忧民的贤达,而是祸国殃民的罪人。“不知”二字是明明知道,却故作糊涂,含有浓烈的讽刺意味。“忧国”二字是诗人思索问题的核心。联系“永贞革新”的历史来看,结句不啻是从本质上宣布了特权贵族不恤民苦、不忧国事的一大罪状,具有剑与火的战斗作用。
除了把深刻的政治思想附丽于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诗题对诗句的提领也颇值称道。诗句中并没露出“权门”的字样,要不是诗题中点明“移芍药”的主体是“权门”,诗的战斗性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似剑如火的地步的;有了“权门”二字的提领,读者就可以明白“汲井开园”的主体为何人,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另外,语言清新,对比鲜明,诗意含蓄,也都是这首诗歌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
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注释
⑴斸(zhú):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⑵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扬花。
⑶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
【作品鉴赏】
《田家》描写了农家希望丰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种种事实,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黑暗现实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坦之贫苦,精于古诗,此言近意远,有合《三百篇》之旨。非熟谙世故,深鉴民情,安得痛心入骨之语!真一声一泪,一字一金。”
明代著名学者吴逸一《唐诗归折衷》:“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
著名作家、文学家学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诗刺剥削者不知人民劳苦,但知夺取人民辛勤之果实也。夷中又有《田家》一首,尤为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