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1. 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 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①视觉听觉相结合。视觉上写夕阳照遍眼前的山峦河流,听觉上写峡谷松林间悲壮的风声。
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泰山苍莽壮观雄浑阔大的景象,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慨。
2. ①对泰山壮观景色的赞叹。②因故国沦亡而生出的悲伤苦闷之情。③对世事得失的淡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释
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②醯鸡:醯,读Xi。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作品鉴赏】
《清平乐太山上作》词人从不同角度写风,抓住“号”和“啸”两个表示声音词语,给人以威势之感,也使词作更为形象和生动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写词人所见。词开篇写道:“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词人登上泰山,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江山”本指山河,是词人所见,这里也暗指国家。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残照”指“落日的余晖”。这一句表明是说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实际上暗示了国家遭到分裂后衰败的景象。接着第二句“落落清舒清眺”。此句化用了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而来。“落落”即举止潇洒自然的样子。“清”即明白,明晰。“清眺”即远看得清清楚楚。“舒”即展开,伸展。诗人将杜甫诗歌中的“展”换成“舒”,更富有情感性、这里,词人描写了自己所见,给人以开阔而清朗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写道:“涧风来号万窃,尽入长松悲啸。”这里,词人从视觉转入了听觉,通过声音来表现山的壮伟气势。“涧风来号万窃”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下句“尽入长松悲啸”承上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描写了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的景象。这里,词人从不同角度写风,无论从山谷中写风,抑或从松林间写风,词人抓住“号”和“啸”两个表示声音词语,不但给人以威势之感,也使词作更为形象和生动,意境更为开阔。其中的“悲”字不但体现出了词人的主观色彩,也为下文抒情铺垫。
《清平乐太山上作》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并反用之,形象,富有感染力
下片抒情。词人写道:“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其中,“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成语“井底之蛙”就由此而来。意思是受到狭小环境的局限,没有开阔眼界。这里就是说井底之蛙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醯鸡”也出自《庄子·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这两句是说,词人登泰山而纵览,通过井蛙见到大海上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说明了自己大开了眼界。这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作者以“井蛙”“醯鸡”自比,表明了人要走出狭小的环境才能看到博大。接着写道:“醉眼千峰顶上。”就是酒后登临山峰,别有一番景象。这景象就是如同井蛙见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于是,词人说:“世间多少秋豪。”。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要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毫”即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这兽毛本来很细小,又是“末”端,言其更小。词人借此是说;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可以说,自己漂泊异乡,也算不了什么,而作为让人伤感的,悲痛的是故国沦亡,这才是使词人悲伤的。词人的心情“悲”到“醉”,以旷达之势掩其苦闷之感,与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艺术上,首先,典故的运用。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并反用之。其次,描写生动形象,富有给人以想象空间。再次,用词准确、形象,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