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一:
(1)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这两句中哪个字用得极为传神?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2)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词人选取美人、榴花这两个意象入词,其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弄字。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着一弄字,便更能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心绪。
(2)拟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石榴花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美好、高洁的品格。
(3)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二:
1.苏轼的词,一般认为是豪放词,从这首词来看,是何种风格的词呢?为什么?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品格呢?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婉约词。苏轼不仅豪放词写得好,婉约词同样出色。全词写了一个如花似玉美女的孤独寂寞和她的情意绵绵,怀想郎君的柔情,堪称婉约词佳品。
2.这首词通过描写如花似玉美女的孤独寂寞和千花已退而石榴花独芳,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悒郁情怀和不肯随流俗的高尚品格。全词写人咏物,神韵俱佳,托意高远,别具一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里,四下里静悄悄没有一个人影、槐树树阴已经转向了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沐浴完毕。手里摇弄着白色的丝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一样凝酥。渐渐困倦斜倚独自睡得香熟。帘外是谁来推响彩绣的门户?白白地叫人惊散了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绿竹子。
那半开的石榴花像红巾叠簇,等到浮艳争春的花朵凋谢完,它就来陪伴孤独的美丽佳人。取一枝秾艳榴花细细地观看,千重花瓣儿正像美人的芳心。又恐被西风惊得只剩下绿叶。若等的没人来到面对此情景,残花之前对酒竟是不忍触目,只有泪珠花瓣一起簌簌落下。
注释
⑴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
⑵乳燕:雏燕儿。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⑶桐阴:梧桐树阴。
⑷生绡:未漂煮过的生织物,即丝绢。
⑸扇手:白团扇与素手。
⑹清熟:娄稳熟睡。
⑺枉:空白。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⑻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⑼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
⑽幽独:默然独守。
⑾秾艳:色彩艳丽。
⑿“芳心”句:形容榴花重瓣,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⒀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⒁两簌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
【作品鉴赏】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抒写闺情,表现女子孤独、抑郁的情怀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上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歌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运用象征、暗示的方式,用环境烘托,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诗云:“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东坡化用了这种幽清的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这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过片转咏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这不与“浮花浪蕊 ”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写伊人观赏石榴花,惜花怜人,情丝缱绻,对花落泪,相思断肠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读来婉曲缠绵,寻味不尽。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这首词隐约地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无论《洞仙歌》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据杨《古今记号语》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府僚在西湖设宴,官妓秀兰因浴后倦卧迟到,受到斥责,适石榴花开,秀兰折花谢罪,府僚益怒,以为下恭,苏轼遂作此词化解。从艺术上看,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和谐自然。此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
【名家点评】
《艇斋诗话》:东坡贺新郎,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榴花树,故词中云石榴。又是日有歌者昼寝,故词中云:“渐困倚孤眠清熟。”其真本云:“乳燕栖华屋。”今本作“飞”字,非是。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妓而发耶!
元吴师道《礼部诗话》:东坡《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云云,后段“石榴半吐红巾蹙”以下皆咏榴;《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云云,“缥缈孤鸿影”以下皆说鸿,别一格也。
谭献评《词辨》卷二:颇欲与少陵《佳人》一篇互证。下阕别开异境,南宋惟稼轩有之,变而近正。
黄苏《蓼园词选》: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极写其特立独行之概。以上阕“孤眠”之“孤” 字,下阕“幽独”之“独”字,表明本意。“新浴”及“扇手”,其身之洁白,焉能与浪蕊浮花为伍,犹屈原不能以皓皓之白,入汶汶之世也。下阕“芳心千重似束”句及 “秋风”句言已深闭退藏,而人犹不恕,极言其忧谗畏讥之意。对花真赏,知有何人,惟有沾襟之粉泪耳。
沈雄《古今词话》曾记载:苏轼任职杭州时,曾在西湖宴会。群妓毕集,而秀兰迟到,一府僚为此发怒。东坡即席写《贺新郎》为秀兰解围。
薛砺若《宋词通论》:此词写来极纡回缠绵,一往情深。丽而不艳,工而能曲,毫无刻画斧斫之痕。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不必为官妓秀兰而作,写情景俱高妙。 写花写人,是二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