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雨中花》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雨中花
作者:李东阳

正爱月来云破,那更柳眠花卧。帘幕风微,秋千人静,酒尽春无那。

迢递高楼孤寂坐,缥渺笛声飞堕。恨曲短宵长,院深墙迥,凭仗风吹过。

 

1.请分析作者在下阕描写笛声的意图。(4分)
2.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缥缈笛声飞堕写出了笛声若有若无的特点。(1分)恨曲短宵长,笛声无论多么优雅,引人遐思,比起漫长的春夜,仍然短得不能再短。(1分)这笛声来自高墙深院,令人孤寂、幽怨,且无可告诉,(1分)借笛声来宣泄孤寂幽怨无可告诉的情愫。(1分)
2.①反衬。上片,以良辰美景反衬春无那;下片,以曲短宵长反衬无尽的孤寂。②动静结合。上片写视觉,写静景;下片写听觉,写动态。③用典。上、下片的首句均化用前人诗句,含蓄蕴藉。(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正爱月来云破,那更柳眠花卧。帘幕风微,秋千人静,酒尽春无那。
迢递高楼孤寂坐,缥渺笛声飞堕。恨曲短宵长,院深墙迥,凭仗风吹过。

注释
①月来云破:语本宋代张先《天仙子》词:“云破月来花弄影。”

②无那:无奈。迢递高楼:李商隐《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迢递,高远貌。

【作品鉴赏】
《雨中花》动静结合,以良辰美景反衬“春无那”,
“缥缈笛声飞堕”写出了笛声若有若无的特点。“恨曲短宵长”,笛声无论多么优雅,引人遐思,比起漫长的春夜,仍然短得不能再短。这笛声来自高墙深院,令人孤寂、幽怨,且无可告诉,借笛声来宣泄孤寂幽怨无可告诉的情愫。反衬。上片,以良辰美景反衬“春无那”;下片,以“曲短宵长”反衬无尽的“孤寂”。动静结合。上片写视觉,写静景;下片写听觉,写动态。用典。上、下片的首句均化用前人诗句,含蓄蕴藉。

作者简介

李东阳
李东阳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