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清平乐》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清平乐·别来春半
作者: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肠断 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3分)


3、从字数看,这首词是(   )(1分)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4、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5、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2、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3、 A
4、D(意境以苍凉概括不准确)
5、可就寓情于景、双关等角度赏析,角度1分,分析2分,语言1分。如:画线句看似写景,实则语意双关,抒写离情。乱字尤妙,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描写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情思,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6、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6、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7、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3]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调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⑵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诗中有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别来春半,指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⑶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⑷“砌下”句:指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⑸“拂了”句: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⑹“雁来”句: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⑺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⑻恰如:正像。《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⑼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作品鉴赏】

《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际遇之大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罢。“春半”有人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无不可。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拂了一身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着深沉凝重。

《清平乐·别来春半》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作家俞平伯《唐宋词简释》:(“路遥”句)梦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远近,却说路远以至归梦难成,语婉而意悲。
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于愁则喻春水,于恨则喻春草,颇似重复,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长句一气直下,“更行更远还生”,以短语一波三折,句法之变换,直与春水春草之姿态韵味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岂独妙肖,谓之入神也。虽同一无尽,而千里长江,滔滔一往,绵绵芳草,寸接天涯,其所以无尽则不同尽也。词情调情之吻合,词之至者也。
 

作者简介

李煜
李煜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