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塞上曲》和《塞上曲》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塞下曲
作者:张仲素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
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陇水潺湲陇树秋,征人到此泪双流。
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
阴碛茫茫塞草肥,桔槔烽上暮云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原文】塞上曲
作者:戎昱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1.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塞下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
2.《塞上曲》中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写法新奇,请结合诗句赏析。
3.这两首诗在写将军时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不辞劳苦,身经百战,英勇神武的将军形象。
2.两句诗巧设悬念,出人意料。山上守护烽火台的哨兵发出了一阵阵的叫喊声,不是因为敌人来了,而是将军狩猎归来了;军情紧急,将军不在自己的岗位上,而是出去狩猎了。
3.《塞下曲》中以匈奴人也想知道将军的姓名,甚至不敢进军阴山,反衬了将军威慑敌胆的英武神勇。《塞上曲》先描写了胡人侵略边塞,战火纷飞的紧急状况,再写城门未关、将军外出狩猎,反衬出将军疏于防范、擅离职守的形象。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阴積茫茫塞草用,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注释
①阴碛:塞外的沙漠。塞外寒冷,故称。

【作品鉴赏】
《塞下曲》通过描写边塞荒凉凄寒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

《塞下曲》通过视觉,一静一动写茫茫的沙漠、枯黄的衰草以及飘动的暮烟。反映了边塞的苍茫、荒凉。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作品鉴赏】

《塞上曲》写塞外大风掠地而过,将烧山的猎火吹得火势熊熊;写由于打猎之故,碎叶城城门大开,防守疏漏
首句写塞外大风掠地而过,将烧山的猎火吹得火势熊熊,从这座山头连到那座山头。一方面显示了打猎场面的壮阔,另一方面也揭露边将沉湎于狩猎的情况。
次句接着写由于打猎之故,碎叶城城门大开,防守疏漏。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 ,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孤城”二字暗示碎叶城处在边防最前沿,孤立无援,形势严峻 ,对于能否扼守住边关,防止外敌之侵入,举足轻重 ,边将却骄奢轻敌,城门洞开地出猎而去,其危殆之势无异于引一发而垂千钧。诗人的焦虑和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 ,尽杀其戍卒及烽子。” 胡三省注:“烽子,盖守烽之卒,候望警急而举烽者也。”

作者简介

张仲素
张仲素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
戎昱
戎昱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