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2. 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3.本诗颔联使用了 的艺术手法,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的特点,颈联写自己虽染病但不废吟咏,休官后做梦都清闲,塑造了一个 的人物形象。
答案:环境描写、反衬(对比/ 以动衬静)(写出任何一种即可) 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每空2分,共4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自识疏鄙, 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 依止古先生?
注释
禅观:即禅理、禅道。
【作品赏析】
《闲居》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性喜清净,心远自偏的心境。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即禅理、禅道),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