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
(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纠缠着我,或围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我独自低吟。
笔端蕴藏着菊的形象,把她傲立风霜的姿态临摹,嘴里念叨菊的芳名,对着月亮将其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由来已久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渊明写了、评赏了菊花,赋予了她高洁隐士的形象以后,菊的高风亮节一直被人从古赞扬到今。
注释
(⑴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⑵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
⑶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⑷欹:这里通作"倚”。
⑸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⑹毫端:笔端。
⑺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
⑻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⑼口齿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⑽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⑾一从:自从。
⑿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
⒀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⒁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作品鉴赏】
《咏菊》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多愁善感情怀,“不被一些人理解”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接着笔锋一转,颈联说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咏菊》塑造的是一个自视甚高,却又实际具有自卑心理的文人形象。她自己说,她的毫端是“蕴秀”,她的口齿是“噙香”,有点爱自己尊若菩萨的味道。因为看到菊花“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便附庸风雅,以菊花自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其实,如果她真对自己的风雅有信心,别人不解她的秋心又怎么?何必是“满纸自怜题素怨”呢?你看菊花自己抱怨寂寞了吗?正因为林黛玉的风雅是故意做出来的,她实际上耐不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