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题壁》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题壁
作者: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

(1)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描写自然景观阐述人生的哲理,劝谕世人。本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作简要概述。(3分)
(2)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3分)

参考答案
(1)(3分)这首诗描写了茅草火势大、顷刻而灭和树根暖烘烘、时间持久的不同特点(1分),劝谕世人为人处世不能虚空而要扎实(2分)。(意思对即可)
(2)(3分)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参考答案
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点着火后,突然间烈焰冲天,又顷刻间烟消火灭。倒不如那炉子里煨火的树蔸,烟火腾腾地烧着,满屋子都暖和。
注释
①题壁: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本诗选自《千家诗》。
②争似:怎似。
③榾柮 (gu duo):树根。

【作品鉴赏】
《题壁》描写了茅草火势大、顷刻而灭和树根暖烘烘、时间持久的不同特点,劝谕世人为人处世不能虚空而要扎实
尽管所作《题壁》带有打油诗的意味,却用语朴拙,意蕴深远。全诗其实可以分开来看,上下两句写的是两种不同的火:一种是野地里,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燃烧起来,看似来势凶猛,一瞬间便可烧红半边天,但是也在一瞬之间,乱茅草就烧完了,火势自然不能随之延续,也就迅速的灭了;另外一种是在火炉里烧老树根疙瘩,它们埋在土里有些年头,早就腐朽了。也正因为腐朽,火劲儿也就小,烧起来慢腾腾的,看着并不张扬,反而能保持恒温,特别耐烧,因而冬天可以用来煨火,于平平淡淡间给人以长久的温暖。诗人在诗里并未留下明确的只言片语,对这两种火的形态进行评价,只是单纯地将这两种形态描述出来,诗便结束了。但诗人的态度已经很分明,他用这两种火的形态来喻指世人做事的两种不同风格,一种谓之爆发力,一种谓之持久性。辩证地来看,二者或许各有千秋,难说好坏,但诗人字里行间的意味,很显然是赞成后一种风格的,拒绝那种虚燥的、短暂的辉煌,而是去追寻踏实的、长久的温暖。所以,诗的前后两句之间要用“争似”二字来勾连。

作者简介

无名氏
无名氏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另外,陈小明、陈大文,常见于香港影视。...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