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简要分析和概括。(5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揭露了中唐时期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1分)表达了对锦衣玉食、穷奢极欲的达官显贵的满腔怨恨,(2分)对饥寒交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
2①运用夸张:“千门俨云端”用夸张手法形容富贵人家的楼阁之高峻;(2分)“砧声满长安”用夸张手法形容长安城到处是捣衣砧声。(2分)②运用借代:借“罗绮”代指身着“罗绮”的长安城达官显贵,“富罗绮”即言长安城达官显贵众多(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门隐匿于云端之处不再凡间,这个地方富家子弟衣着绫罗喧喧。
十五月圆的秋天夜晚,捣衣声传遍长安城。
隐士感慨心中怀念起亲人,静静倾听着却是泪眼阑珊。
所怨恨的人正是那洗捣衣服的人啊,不知道天下还有其他人心中寒冷。
注释
①本诗写于中唐前期,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兵火未灭,生民涂炭,宦官专权。砧:捣衣石,闻砧指听到捣衣声。闻砧声就意味着季节转换,容易引发人们的复杂心绪。
②千门:实指长安都城所在。俨:庄重整齐。
③汍(wán)澜:形容流泪的样子。
④捣衣者:指富室豪家,他们所捣之衣不是征衣寒衣,而是绩罗纨绮。
【作品鉴赏】
《闻砧有感》是一首思亲诗,处处在思,声声在叹
这是一首思念亲人的诗,诗人开篇以“千门”类比为隐世不出的人,和城中欢喜喧嚣的富家子弟形成对比,为最后的“不知天下寒”做出铺垫。第二联写明正是中秋团圆之夜,而长安城的捣衣声和故乡的捣衣声却是那么的想像。可惜洗衣服的人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无意的声音,更让人对家乡亲人思念难捱。生动至极却又合情合理的推出了心中孤寂凄寒的心境。通篇无一字写思,却是处处在思,无一字写叹,却是声声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