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惜花》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惜花
作者: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
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醆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本诗整体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
(2)诗歌的颔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分)

【参考答案】
(1)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联描写了落花枯萎飘零、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这属于实写。后两联设想花落后的遭遇,遥想残红褪尽,绿沉沉的树阴映入池塘。本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尽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
(2)颔联两句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作者的眼睛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东,抬头看见残留枝头的花朵还在承受着无情风雨的摧残,满目狼藉怎不叫人惆怅?诗歌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落花的留恋之情。

二:
1:诗歌第二联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4分)
2:整首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1分)。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1分),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表现出诗人的惆怅满怀(1分)。
2: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2分),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2分)。

三:
1.试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内容,赏析诗的前两联(6分)
2.作者是怎样紧扣诗题惜字结构全诗的?请简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以花的感受写情。用拟人手法写残花不忍凋零而悲切的面孔,红花尚余粉光腻容,预感未来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景中含情。(2分)
②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残留的花朵还在遭受摧残狼藉的景象,满怀怅恨之情油然而生,寓情于景,情孕景中。(2分)
③句句写景,景景含情。化景语为情语,诗人把描摹残花、落花之景和惆怅情思交融在一起,将伤痛漫溢湿花,景中烘托诗人流连痛惜之情。(2分)

2.①全诗紧扣惜字反复渲染,情感幽咽迷离,展现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2分)
②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写到诗人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惜花之情逐层展开和推进,景中暗含惜花之情。(2分)
③惜花与惜身交融。惜花中交织和融汇着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惋惜之情。(1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作品赏析】

《惜花》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七言律诗,是他为数不多的写景的诗句。

人们都知道韩偓是写作“香奁诗”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题咏景物的能手。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物象形貌,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咏物、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此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经枯萎皱缩,自知飘零在即,离情十分悲切;底下的红花尚余粉光腻容,却也预感到未来的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都能切合各自特点,状物而得其神。未写落花先写残花,写残花又有将落未落之分,整个春去花落的过程就显得细腻而有层次,自然地烘托出诗人的流连痛惜的心情。接着,诗篇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不能不教人满怀怅恨。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写的实景,但添上了“眼随”、“恨满”,就起到化景语为情语的作用。随,有追踪的意思。不说“眼看”,而说“眼随”,更深一层,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了。至于“恨满”的“满”,既可以指诗人惆怅满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

《惜花》通过对花的残花、落花、花落等景物的描写,表达韩偓对春花消逝的惋惜之情。

再进一步,诗人设想花落后的遭遇。美丽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设使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则更令人黯然伤神。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而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也从中得到了体现。末了,诗人因无计留住春光,悲不自胜,只有临轩凭吊,对酒浇愁,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结尾一句不言花尽,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笔法,正显示诗人那种不愿说、不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内心矛盾。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当然不限于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近人吴闿生认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可疑。

作者简介

韩偓
韩偓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