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作者创作本诗有何用意?(6分)
3.商歌这首诗明明是东风满天地的春天,诗中为什么说贫家独无春?
试题答案:
1.对比。(2分)诗中所用的对比至少有三回,一是诗题秋与诗里春的对比,二是春满天地与独无春的对比,三是负薪 与花下的对比。(各1分)正是这些强烈的对比,使诗意动人心魄。
2.诗歌开篇说春风满天地,意谓春色充盈于天地之间,可是次句却说独是家境贫穷的人,没有什么春天,第三句写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贫苦人还继续干活,砍柴负薪,哪有闲情欣赏春光。最后一句特别尖刻,说就连在树上花间呢喃的燕子,都好像在讥笑这些不懂春光的人。(3分)用意很明显:春对于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2分)着力表现贫富劳逸的不均。(1分)
3、原因在于:家境贫穷的人,没有什么春天不春天,因为贫穷人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还不是继续干活,整天去斩柴负薪,以换得零钱,那有(富裕人家的)闲情欣赏春光。
二: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2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1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3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释
商歌,古代乐府旧题。“商”是五音之一,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这是一种哀怨悲凉的歌曲。“负薪”,背着烧火用的柴枝。
【作品鉴赏】
《商歌》诗题秋与诗里春的对比,春满天地与独无春的对比,使诗意动人心魄
诗人写这诗,背景却是春天,一开始更说春风满天地,意谓春色充盈於天地之间,可是次句却云:「贫家独无春」——独是家境贫穷的人,没有什么春天不春天,仿佛是被什么排挤出春天的怀抱里。再从第三句可知,贫穷人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还不是继续干活,整天去斩柴负薪,以换得零钱,哪有(富裕人家的)闲情欣赏春光。最后一句特别尖刻,说是就连在树上花间呢喃的燕子,都好像是在讥笑这些不懂珍惜春光的人!由此可知,诗人把诗题称为《商歌》,应是暗里有一层用意:对于穷苦人家而言,春天却还是像秋天般萧瑟凄凉。以此看,这诗所用的对比至少有三回,一是诗题秋与诗里春的对比,二是春满天地与独无春的对比,三是「负薪」与「花下」的对比。正是这些强烈的对比,使诗意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