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野泊对月有感
作者: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2.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二:
(1)此诗标题为野泊对月有感,结合全诗,说说诗人之感是什么。
(2)请分析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渲染自己的愁心的。
参考答案
(1)在江中飘荡暂泊的诗人,听到凄切的角声,联想到为躲避战乱,不但自己逃难在外,连朝廷都居无定所,可是眼下侵略者仍然猖獗,让诗人对眼前感到困苦,对未来感到迷茫。(意对即可)
(2)第一句,诗人在描写江月时,就用了一个乱字,此乱即是时局之乱,也是诗人心情之乱,然后又用戍角声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倦,再用酒添客泪说明诗人想借酒浇愁,却愁更愁,最后,诗人本想打听朝廷近况,但得到的却是群盗尚纵横,这些,无不让诗人愁心凝重。(意对即可)


1.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请比较这首诗的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写法上的异同。(5分)
2.题目中的野泊二字是怎样串起诗歌内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同: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1分)异:①周诗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2分)②杜诗运用夸张,浩瀚的湖水把吴楚大地隔开,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极写洞 庭湖景色之绮丽宏伟。(2分)
2.①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②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③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每点2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
①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
②行朝:迁流不定的朝廷。

【作品鉴赏】
《野泊对月有感》描写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表达了漂泊思归之情
这首诗颇有杜甫的气骨。思想感情的沉郁和表现手法的沉着含蓄是形成杜甫气骨的主要因素。南北宋交替之际的一些爱国诗人在创作上多学老杜,这首诗亦为其一。尤其是杜甫的《登楼》、《宿府》、《登岳阳楼》等名篇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
颔联和《宿府》的颔联极其相似:“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一写天容,一写角声,气象开阔,思绪深沉,景中有情,万古奇警。两联都是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尾联则暗用《登楼》的颈联“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和《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周莘
周莘周莘,生卒年不详,字尹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苏轼诗中称为周长官的周邠就是莘的祖父,可见诗有家学,与陈与义友善。陈与义避乱襄汉,转徙江湖之际,和周莘屡有唱和。周莘曾为岳州决曹掾(管刑狱的助理)。胡穉《简斋诗集》卷二《周尹潜雪中过门不我顾遂...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