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秋兴八首 其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秋兴其三
作者: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4分)
(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4分)
  
 

答案:
(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①匡衡:字雅圭,汉朝人。
②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作品鉴赏】
《秋兴(其三)》通过描写清晨白帝山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用“静”字更佳。“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