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试选择一首诗,分析第三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4分)
答案:
(1)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思念。(2分)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2分)
(2)第一首:本诗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提笼忘采叶既照应了前面青青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旬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那间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一片深情。第二首:一行书寄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令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尽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忧思。(任选一首,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作品鉴赏】
《春闺思》通过描写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表达对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作品赏析】
《古意》是由晚唐诗人王驾所作,这首诗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一行书寄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令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尽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