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 联系作者经历,解说三、四两句隐含的诗人的心志。(3分)
答案:
(1).一、二两句写初夏雨过天晴,一派清和的景象。(1分)照应诗题,(1分)为后两句的联想做铺垫。(1分)
(2).三、四两句采用对比与比喻的手法,(1分)以柳絮随风飘喻那些政治上动摇不定的政客,(1分)又以葵花总是向日比喻自己矢志不移,两者形成对比。表示忠君不移的决心。(1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注释
⑴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⑵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⑶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⑷惟有:仅有,只有。
【作品鉴赏】
《客中初夏》通过对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颔联,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颈联,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客中初夏》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托物言志
尾联,指出了向日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名家点评】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千家诗》:这是一首夏日即景之作,诗人抓住初夏特有的天气特征和景物,远景近景相结合,虚景实景相衬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诗人借咏叹四月雨过天晴的天气,抒发自己因新法废除后的得意心情。用“柳絮”暗喻拥护新法的人,又以“葵花”比喻恢复旧政的人,写出了一场政治风雨过后,云开日出的“可喜”形式。
《中华大字经典 千家诗》:诗人以葵花作喻,抒发对皇帝忠贞不渝的感情。
《传世经典鉴赏丛书》:全诗是以物明志。葵花这个物象上凝聚了作者的意念、情绪、观念和修养,它是作者人格的物化,诚于中而形于物,言之有物,自然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