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月》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
作者: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5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引出月光,呼应标题。(2分)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又为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3分)。
(解析:首联位于诗歌开头,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其作用,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标题、下文的联系,内容上要具体分析写了什么对象、营造了什么氛围、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调等。)

2.①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2分)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家国之思和动乱之痛。(2分)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2分)
(解析:概括情感应结合全诗,务求全面;对抒情手法的分析要善于分类,要善于结合具体诗句。)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注释
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

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作品鉴赏】
《月》借月言怀,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荡平叛逆,天下太平
《月》这首诗的意思是:天上牛郎将要与织女相会,人间的月光也显得更加的清彻明亮。蟾宫每天渡过天河也不会被淹没,捣药的玉兔永远也长生不老。望着月亮只会增加我心中的痛苦,月光还会把我新添的白发照亮。月亮啊你应该看到了这遍地的战乱了吧,就不要再照着我这国家西边的军营了。
诗当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时两京未复,形势未容乐观,张良娣、李辅国用事,朝廷不宁。诗人借月言怀,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荡平叛逆,天下太平。上四句写月中之景,下四抒月下之怀。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