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2分)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2分)
4.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词中用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1分)透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和欣赏。(1分)同时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用愁眉不展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1分)表现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1分)
二: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分)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2分)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答对一个给1分)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三:
1.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2.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分)
2.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注释    

1.鹧鸪天:小令词调, 双片55字, 上片四句三平韵, 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2.些(sā):句末语助词。
3.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4.“平冈……暮鸭”: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5.青旗:卖酒的招牌。
6.“青旗……有人家”句:来源于白居易《杭州春望》诗:“青旗沽酒趁梨花。”
7.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作品鉴赏】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流露出作者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词中初发的桑叶芽、刚孵出的蚕宝宝、悠然吃草的小牛犊、 斜日林中的归鸦以及村头风中飘扬的酒旗、溪边盛开的荠菜花,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在词人妙笔下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的田园早春图。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是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反映了诗人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诗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别名:辛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