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雨雪曲》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雨雪曲
作者: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试题解析及阅读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大雪纷飞、荒凉苦寒的艰苦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
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
第二问命题质量不高。别路:离别的道路。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压抑、沉闷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注释
①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②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③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④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作品鉴赏】
《雨雪曲》“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雨雪曲》“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作者简介

江总
江总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