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两诗都描写了雪和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②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高诗描写了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2分,划线的点答上一处即可得1分);李诗描写了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2分,划线的点答上一处即可得1分)。
②高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2分);李诗中一句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2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①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②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③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作品鉴赏】
《从军北征》“月中”,烘染这幅画的背景,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从军北征》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名家点评】
《唐诗归》:钟云:全是王龙标气调。
《唐诗训解》:词意俱足。
《全唐风雅》:此首隐说。
《诗辩坻》:七绝,李益、韩翃足称劲敌。李华逸稍逊君平,气骨过之,至《从军北征》,便不减盛唐高手。
《唐诗摘钞》:“回首”,望乡也,却藏一“乡”字。闻笛思乡,诗中常事,硬说三十万人一时回首,便使常意变新。
《唐诗笺注》:“碛里征人”,妙在不说着自己,而己在其中。
《网师园唐诗笺》:描写入神(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即“一夜征人尽望乡”之意,而措语又别。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情景两绝。
《岘佣说诗》:“天山雪后”一首、“回乐峰前”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也。
《中国古代诗歌精华》:音节响亮,情思悱恻,刻尽征人意态,风神不减王龙标,亦边塞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