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7.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二:
1.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2、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______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_____ 。(2分)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2分)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5.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2、塞下秋景、征人之情(共2分,每空1分)
3、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2分,大意相同即可)
4. 答案: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要注意从题目、作者、背景和名句等方面来体会作者情感。
5.答案: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句的作用。要注意从上下文的联系、与中心、情感的关系中着手。
三:
1.本文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1)
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3)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3)
4.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分)
5.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3.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4.边塞秋景 异(每空1分,满分2分)
5.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各1分,满分3分)
四:
1、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__、____ 、__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答:雁云 、边声 、长烟、落日、孤城,将军白发征发泪
2.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答:(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6、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答:1、长烟|落日|孤城闭
7、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_________ 的特点。
答:孤寂荒凉
8、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10、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11、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12、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1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接着写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勒石纪功、班师回朝,所以还没有回家的打算。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___ ,下阕写_________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此调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⑵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⑶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⑷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⑸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⑹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⑺燕(yān)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刻石记功。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⑻羌(qiāng)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⑼不寐(mèi):睡不着。寐,睡着。
【作品鉴赏】
《渔家傲·秋思》上片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上片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代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渔家傲·秋思》下片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是由《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起到真切感人的效果。
【名家点评】
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引欧阳修评语:“穷塞主(外)之词。”
清代贺裳《邹水轩词筌》:“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