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万事多翻复,萧兰不辨真。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篱根留弊履,屋角得残书。云路惭高鸟,渊潜羡巨鱼。客来阙佳致,亲为摘山蔬。
1.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5分)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深长。(2分)梁上飞动的燕子深情地相互眷恋着,用燕子的深情反衬人世的无情,使悲愤之情更进一层。(3分)
2.①对破家的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一句诉说百姓家破之后的贫困境遇,体现了作者的同情。②痛恨误国害民的奸贼。汝为误国贼是作者发白内心的愤怒呼声,痛斥奸贼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③抒发国破家残的悲愤。我作破家人写自己和城巾百姓一样,成了一个家破之人,面对这严酷的社会现实,诗人倾泻出一腔悲愤。(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来碰上兵荒马乱,处处都在扎营屯兵。迟死反受活罪的苦,折磨要到哪时才停?忧愁多得睡不着觉,乱使我长熬饥馑。真想跟随范仔他们,结成同盟起义大军!
注释
⑴欲逐句:逐,追逐。范仔,据作者自注:“近闻河北布衣范仔起义师”,布衣是没有功名的百姓。
⑵翻复:反复。
⑶萧兰:喻坏人和好人。
⑷糁:煮熟的米粒。
⑸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作品鉴赏】
《兵乱后杂诗》描写金兵围攻并攻陷汴京的过程,即宋朝军民在汴京保卫战中的表现,诗中写兵乱后的光景和个人心情,表达了落寞惆怅之情
这组诗内容是写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围攻并攻陷汴京的过程,即宋朝军民在汴京保卫战中的表现。这就是吕本中歌咏的对象。当时吕本中正在围城中间,目睹了这场战争。所以,以这样重要的一个诗人,写这么重大的一个主题,诗又写得好,于是钱钟书将这组作品选到《宋诗选注》中。钱先生在这个标题下一共选了三首诗,他在题下注中说,这组诗原有五首,都是五律,他从中选了三首。莫砺锋认为吕本中这组《兵乱后杂诗》原来的数目不是五首,而是二十九首。《东涞外集》中记载的就是二十九首诗,钱钟书是根据《瀛奎律髓》中选的五首再选的。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徽、钦二宗和唐明皇一样,沉醉于歌舞升平,弃李纲、宗泽等如敝屣,最终招来“靖康耻”而坐井观天于绝域。神州陆沉,激起诗人无比义愤,矛头直指“报国宁无策,全躯各有词”的误国奸佞,并对“破家”的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这便是第二首(“万事多翻复”)前半首的诗意。这首诗的后半部抒发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金兵掳掠,粮食匮乏,饿莩遍野,“路有冻死骨”,诗人欲举杯消愁,但是,杯满灰尘,有愁也浇不得,悲愤之情又更深了一层。尾联采用以景结情法,写得最好。周邦彦化用刘禹锡《乌衣巷》写的《西河》词可以做为诠释:“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落寞惆怅的心境十分相似,但缺乏切肤之痛,且含蓄的程度也不够。因为周邦彦乃发古之幽思,并无国破家亡的亲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