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 (6分)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分)响琤琮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歌喉的清脆动听;红乱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舞姿的袅娜迷离。(4分)
(答出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2分;结合诗句合理阐释,4分。语意相近即可)
2.(5分)表达了怀旧伤今、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2分)上片怀旧,回忆初见面时玉真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下片伤今,表现自己酒醉黄昏的落寞,感叹故人凋零。始欢终哀,前后对比,表达出人生无常的慨叹。(3分)(准确指出思想情感内涵,2分;指出对比并恰当说明具体的对比内容3分。语意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得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宴席上她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玉一般。随后,她随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使人应接不暇。
如今在这白玉帘钩和栅门下面,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台阶旁边,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天色渐晚。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注释
1、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
2、重(chóng)头:词的上下片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
3、琤琮(chēng cóng):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
4、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而舞,节奏逐渐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入破。
5、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
6、玉钩:帘钩的美称。
7、香阶:飘有花香的台阶。
8、共我赏花人:和自己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人。
9、点检:查验。
【作品鉴赏】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水绿”、“风暖”两个细节都暗示出“正是一年春好处
这首词写往日初见美人时的欢悦与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追忆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人生苦短的慨叹。
首句“水绿”、“风暖”两个细节都暗示出“正是一年春好处。”春天,好风轻吹,池塘碧绿,也是花开的季节。花未明写,于下片“赏花”二字补出.读者自知。“池塘水绿风微暖”,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这一句将“风”与“水”联在一起。又隐隐形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动人画面,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
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的片断。这分明是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但他并没有一一写出,与下片“当”“赏花”等字互见,情景宛在。这里只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那个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紧接二句就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均甚生动。“琤琮”双声。“乱旋”叠韵。双声对叠韵.构成语言上的回环之美。这一联虽只写歌舞情态,而未著一字评语,却全是赞美之意。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词的黄昏斜日常常是象征人生晚景,为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上片写到“初见面”,应更有别的情事。下片却不复写到“玉真”。未尽其言,留给读者去想像。“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这大约就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若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竞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仍似写当筵情事。不过,词的黄昏斜日又常常是象征人生晚景的。此句实兼关昔与今。这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此词结句只说“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而今无一半”,丝毫未提“玉真”,其实她应包含在“当时共我赏花人”之内。至于她究竟属于哪“一半”,也没有说,却更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说“玉真”而不及“赏花人”,下片说“赏花人”不及“玉真”,其实是明写与暗示交替而互见,这种写法不惟笔墨省净,而且曲折有味。
【名家评论】
张宗橚《词林记事》:东坡诗“尊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