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1)愁绝一词为全词之眼,请简要分析词中包含了哪些愁?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结构形式特点。
【阅读答案】
(1)①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愁。词中描绘千里万里的明月,既写出了戍卒离家之遥远,又寄予了戍卒的思乡怀人之情。②士兵长期戍边的孤独寂寞之愁。词中以边草枯萎来比喻戍卒之老,不仅写出了戍卒守边时间之长,也道尽了其人生的凄凉。
(2)这首词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全词有两对叠句,即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通过反复歌咏,既强化了感情,又起到了创设意境的作用。
【解析】
(1)本词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一样悲惨。士兵征战边关,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看着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袤的边地,浓重的乡思涌上了心头。接下来词人的视角由边草转到白雪、明月。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让人联想到征人伫立在苍茫的雪中的形象以及那排解不尽的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2)这首词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诗经》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即重章叠句。本词重叠运用边草、明月,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凉的氛围。这种结构有利于吟诵和强化抒情。
二:
(1)重叠复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结构方式与手法。请简析它在这首词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或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文字。你认为这首词的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可创造意境,加强语意、感情的抒发,以尽其情。(1分)②如边草的叠句,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动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的叠句不仅造成了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眠的意境,还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烈烘托了老兵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2分)
(2)①词眼是愁绝。(1分)作者为了突出词眼,增加其艺术感染力,先进行了景物烘托---边塞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上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用这诸般景物托出那羸弱的老兵。这样步步写来,层层烘托,感情所至,就自然凝成了愁绝二字。这样的愁,自有其沉重的扣人心弦的力量。(2分)景物的烘托之外,作者又运用叠句的艺术形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加以烘托。这种复杂的艺术氛围,就强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再加上那一声追魂夺魄的悲笳,困于戍守的老兵还会不愁绝吗?(1分)
三: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参考答案:
(1)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 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 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1分)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