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渭川田家》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渭川田家
作者: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 一作:光)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阅读训练及答案】
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_________ 诗。作者王维是_________ (时代)诗人,字_______ ,有文集《___________》。
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3、分析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4.请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并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七言古体;盛唐或唐代;摩诘;《王右丞集》。
2、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3、(6分)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2分)以人(动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4.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田园风光图:夕阳西下,暮色笼罩村落,一群牛羊悠然归村;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羊的孙儿归来;嫩绿的麦苗正在抽穗,野鸡啼鸣,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而眠,田夫扛着锄头归来,途中相见,依依对语,充满无穷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夫闲适生活的羡慕和自己意欲归田而不得的怅然。(4分,景物特点(与闲适恬淡类似即可)概括恰当1分,具体描述1分,作者感情2分。)
5.(1)全诗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恬适而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的愿望,写景和抒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2)白描手法,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4分,情景交融2分,白描手法2分。如果答出用典或直抒胸膊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
1.此诗的核心词是归,围绕归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围绕归字描绘了五幅画面:①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巷;②柴门外,野老拄着拐杖等候牧童;③野鸡唤伴侣;④蚕儿造窝;⑤农夫们下地归来,亲切絮语。(2点1分,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1分)
2.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 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五幅农家生活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田园之乐的向往。(3分,手法1分,例子1分,分析1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的余晖照着村庄,牛羊回到深深的小巷。
老人惦记远出的牧童,拄着拐杖在门口眺望。
开花的麦田野鸡鸣叫,稀疏的桑叶蚕儿休眠。
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招呼絮语依依。
我多么向往隐居生活,不禁吟咏着《式微》诗章。
 

 

注释
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作品鉴赏】
《渭川田家》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孙儿的归来

诗中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孙儿的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渭川田家》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名家点评】
《批点唐音》:晚色妙。
《唐诗镜》:景色依然。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王世贞曰:田家本色,无一字淆杂,陶诗后少见。
《唐诗归》:钟云:厚风(“野老”句下)。
《唐诗评选》: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
《古唐诗合解》:《田家》诸作,储、王并推,写境真率中有静气。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瓣香陶柴桑。顾云:“田夫”二句恬澹。又云:“即此”二句冲古。
《网师园唐诗笺》:田家情事如绘(“野老”句下)。
《唐贤清雅集》:真实似靖节,风骨各别,以终带文士气。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