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夜泊牛渚怀古》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夜泊牛渚怀古
作者: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挂帆 一作:去)

试题
(1)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分)
(4)赏析诗歌颔联的空字。(3分)
(5)诗歌以枫叶落纷纷为结句有何妙处?(4分)
(6)李白的诗歌长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蜀道难》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蜀道的奇丽惊险。这首诗歌中李白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指出。(3分)
(7)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答案:
(1)C(余亦能高咏是说我也有高咏的才华,不是说诗人发出高亢的呐喊)
(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意,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毫无用处(1分。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1分)。颈联指出,我也能象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颔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2分)
(3)尾联想象(1分)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1分),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1分)
(4)空,白白的。诗人登舟望月,空阔渺远的境界很容易触发人对于古今的联想。(1分)此时此地此景让诗人联想起了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典故,联系自身实际,顿生怀才不遇之感,于是用了空字。(1分)从结构上来说,空字有引出下文之作用。(1分)
(5)①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②以景结情,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每点2分)
(6)登舟望秋月是实,忆谢将军是虚;余亦能高咏是实,斯人不可闻是虚;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是实,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是虚。(每点1分)
(7)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二: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分)
3.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4分)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4分)

答案:
(1)答: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2)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3、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2分)。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2分)。 
4、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2分)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2分)   


1.颔联的空字乃全诗之诗眼,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2.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4分)空写出了诗人登舟望月所见到的空阔渺远的景色,且由望月转而怀古;空字还引发诗人的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谢将军那样的伯乐来赏识,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3分)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想象亦可)。妙处:诗人想象明朝无边落叶中挂帆离去的情景,以景结情,渲染了一种寂寞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英雄落寞的寂寞、哀伤之情。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牛渚西江之夜万籁无声,无边无际的青天空无片云。
登船仰望秋月,想起了晋代谢尚将军。
我也能如袁宏吟诗,只是再也难遇知音,
明天扬帆而去,风也纷纷飘落。

注释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⑵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⑶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⑷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⑸斯人:指谢尚。
⑹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扬帆。
⑺落:一作“正”。

 

【作品鉴赏】

《夜泊牛渚怀古》此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夜泊牛渚怀古》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意境高远,风格宏伟,写景清新隽永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不忸怩作态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名家点评】

清代主神韵的王士禛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作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认为“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清代王琦注引赵宧光评此诗:“文从字顺,音韵铿锵。”“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