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望蓟门》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首句中的惊是什么意思?远道而来的诗人一到燕台为何而惊?请简要说明。(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是怎样产生的?(6分)
3.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4.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5.客心惊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首联和颔联加以分析。(5分)
6.分析颈联在诗歌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分) 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1分)。客子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家大营中,笳鼓声声,震天动地;边塞地区万里寒光,积雪连绵,曙色朦胧,旌旗高高飘扬;虽然烽火连天,但汉家大营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使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4分,意思对即可)
2.(6分) 表达了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3分)。诗人看到边关军容肃穆,景象雄壮,将士意气昂扬,一腔豪气油然而生,决心像班超、终军那样报效祖国,为国立功 (3分)。(意思对即可)
(3)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4)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5.(5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严肃之号令、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而震惊。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其次,因为 万里寒光生积雪的环境而震惊。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此时,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6.(6分)沙场烽火连胡月,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在一起,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仿佛天生是来护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从惊转入不惊,承上启下,引出下面两句的望后之感。
二:
(1)燕台一去客心惊,结合全诗分析客心因何而惊?(3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诗以望蓟门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的?(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汉将营内,昂扬之声震天,令人惊叹;二是万里荒野,积雪奇寒,而曙色里军旗高悬,猎猎飘扬,令人震撼;三是烽火燃处,三光交织,壮伟异常;边疆重镇,带山襟海。攻守兼备,令人感奋。(3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2)运用(汉吏班超投笔从戎、书生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1分)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请缨上阵,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2分)(意对即可)
(3)全诗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望中所见,首联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二句写凭高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是临台俯望: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军旗猎猎。颈联先写仰望(向前望亦可):沙场的烽火把胡地和头顶的明月连在一起,极写军情紧急;再写向周围望: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尾联抒望中所感,表达报国之志,格调高昂。(只答前三联写望中所见,尾联写望中所感,无分析的最多可给2分)

三:
1.首联客心惊中的惊字如何理解?结合前两联简析。(5分)
【答案 】 惊字写出了诗人初至边塞重镇不禁激情满怀的感受。一惊笳鼓喧喧,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二惊万里寒光生积雪,往远处望,边塞雪下得如此之广、如此之厚;三惊三边曙色动危旌,向高处望,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禁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
2.赏析诗歌尾联在写法上的特色,以及在整首诗中的作用。(6分)
【答案】(1)用典。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作者从军之志。(2)诗歌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紧承写望后之感。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意转而辞句不露转折之痕。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一望:一作“一去”。客:诗人自称。
⑶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⑷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一作“行旌”。
⑸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⑹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⑺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作品鉴赏】
 《望蓟门》祖咏描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
《望蓟门》是祖咏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
《唐诗直解》:调高语壮,“生”、“动”、“连”、“拥”四字犯。
《批选唐诗》:此等诗全不著事理,直以声华胜,近体多类此。
《唐诗分类绳尺》:善状物色,清兴洒然。
《唐诗训解》:此因临边而有志于立功也。次联语顿挫又雄壮。
《唐风定》:整峻高亮。睥睨王、李。
《诗源辨体》:“燕台一去”一篇,实为于鳞诸子鼻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调高语壮,是盛唐最上格。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起寓讥边将,便有耻为碌碌尸素之想。中四句极状边庭之景。未以班超、终军自许,树勋报国之志挺然。蒋一梅曰:气象朗开。结壮。薛蕙曰:铺叙得体,词意正大。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此诗已是异样神彩,乃读末句,又见特添“少小”二字,便觉神彩再加十倍。
《唐诗绎》:
此诗见蓟城为防胡险要之地,望之动立功塞上之思。一气旋转,浑成无迹。
《删订唐诗解》:气象自佳,而中四句太相似。
《唐诗贯珠笺释》:通首有气色,是盛唐格调。
《唐贤三昧集笺注》:亦是盛唐正声。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
《唐诗成法》:法亦紧严。中四句法稍同,亦是小疵。通首雄丽,读之生人壮心。
《历代诗法》:高响不浮。
《网师园唐诗笺》:悲壮称题(“万里”一联下)。
《唐诗笺要》:格调高秀,自不待言。“生”、“动”、“侵”、“拥”,皆炼第五字。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开口先补出“燕台”二字,此身便有着落。“客心惊”,一“惊”字包得下文七句之义;而“汉将营”三字,又七句中之提纲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调高气厚,为七言律正始之音,惜不多见。
《唐诗三百首》:字字是“望”,非泛咏蓟门也。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黄钟大吕,音响铿锵。
《昭昧詹言》:六句写蓟城之险,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托意,有澄清之志。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
潘德舆评点《唐贤三昧集》:通体遒俊。三四尤得穷边陈垒情色。
《唐诗近体》:“望”字空洞。
《唐宋诗举要》:吴曰:前六句皆写边隅景象,盖自恨来此穷裔,故云“客心惊”也,而末句乃掉转,意思故佳。

 

作者简介

祖咏
祖咏祖咏(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