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首句中的惊是什么意思?远道而来的诗人一到燕台为何而惊?请简要说明。(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是怎样产生的?(6分)
3.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4.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5.客心惊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首联和颔联加以分析。(5分)
6.分析颈联在诗歌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分) 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1分)。客子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家大营中,笳鼓声声,震天动地;边塞地区万里寒光,积雪连绵,曙色朦胧,旌旗高高飘扬;虽然烽火连天,但汉家大营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使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4分,意思对即可)
2.(6分) 表达了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3分)。诗人看到边关军容肃穆,景象雄壮,将士意气昂扬,一腔豪气油然而生,决心像班超、终军那样报效祖国,为国立功 (3分)。(意思对即可)
(3)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4)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5.(5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严肃之号令、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而震惊。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其次,因为 万里寒光生积雪的环境而震惊。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此时,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6.(6分)沙场烽火连胡月,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在一起,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仿佛天生是来护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从惊转入不惊,承上启下,引出下面两句的望后之感。
二:
(1)燕台一去客心惊,结合全诗分析客心因何而惊?(3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诗以望蓟门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的?(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汉将营内,昂扬之声震天,令人惊叹;二是万里荒野,积雪奇寒,而曙色里军旗高悬,猎猎飘扬,令人震撼;三是烽火燃处,三光交织,壮伟异常;边疆重镇,带山襟海。攻守兼备,令人感奋。(3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2)运用(汉吏班超投笔从戎、书生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1分)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请缨上阵,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2分)(意对即可)
(3)全诗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望中所见,首联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二句写凭高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是临台俯望: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军旗猎猎。颈联先写仰望(向前望亦可):沙场的烽火把胡地和头顶的明月连在一起,极写军情紧急;再写向周围望: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尾联抒望中所感,表达报国之志,格调高昂。(只答前三联写望中所见,尾联写望中所感,无分析的最多可给2分)
三:
1.首联客心惊中的惊字如何理解?结合前两联简析。(5分)
【答案 】 惊字写出了诗人初至边塞重镇不禁激情满怀的感受。一惊笳鼓喧喧,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二惊万里寒光生积雪,往远处望,边塞雪下得如此之广、如此之厚;三惊三边曙色动危旌,向高处望,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禁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
2.赏析诗歌尾联在写法上的特色,以及在整首诗中的作用。(6分)
【答案】(1)用典。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作者从军之志。(2)诗歌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紧承写望后之感。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意转而辞句不露转折之痕。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