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_____ 和_______ 。(1分)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时间 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答: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
答: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三: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答:吏夜捉人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________、_________。
答: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答:独与老翁别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答: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答: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注释
①灵隐寺,在杭州灵隐山东南麓,寺前有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环境清幽。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意境清冷。
②香界:指佛寺。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③“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④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谓万物俱息。
⑤“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四天,四方天空。沈佺期《从幸香山寺应制》:“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空,空寂。
【作品鉴赏】
《灵隐寺月夜》描写深秋寒夜灵隐寺幽静景色,以动衬静,妙趣横生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灵隐寺月夜》描写进入佛寺,一灯孤明,突出了灵隐寺空有冷寂,抒发诗人惆怅,处境难耐的心情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