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绝句》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1、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2.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之交____________ 的气候特点。(1分)
3.全诗调动多种感觉来描写时令特点,请作分析。(4分)
4.分析第三句怪来一夜蛙声歇在诗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2.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冷暖交替)(1分)
3.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先从视觉角度写游子春衫、桃花飞尽,再从味觉角度写野梅酸,预示春去夏来,天气转暖;接着从听觉与触觉的角度,以蛙声停歇与东风之寒写出气候忽然转冷。(4分)
4.本来春去夏来,天气转暖,自然也蛙鸣悠扬,到第三句诗意陡然一转,诗人生疑,不知为何蛙声一夜之间全部停歇,末句解开谜底,原来是天气转冷。这样写使诗歌结构上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峰回路转、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别开生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从承上启下的角度讲也可以。共3分,第三句诗意分析1分;表达效果2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注释

1、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
2、春衫:单薄的春装。
3、试单:尝试着换上单衣。
4、怪来:惊疑。
5、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
6、作:起。

【作品鉴赏】

《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这首诗展示了暮春时候的景色诗人善于捕捉细节,写出了人们对乍暖还寒时的体验。

这首诗前两句以视觉角度展现暮春时的和丽景色,后两句以听觉角度从细处描摹气候转变。诗人善于捕捉细节,把难于表现的季候特征写得非常细腻。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这两句写气侯乍暖,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
后两句写忽寒。诗人审美感受相当细腻,也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写气候忽冷。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温变化极敏感,他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并无深刻的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诗人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语句清晰,体验真切。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这首诗在创作时正在异乡漂泊,作为游子想起了在江西的老家。

此诗载于其弟吴沆的《环溪诗话》。当时诗人正在漂泊异乡,时已暮春,天气和暖,但仍有寒流袭身,作为游子,诗人看万物都富有情味,不免想起远在江西的老家,感于人事变幻,故作此篇。
名家评价
近代学者钱钟书:本诗“写春深夏浅、乍暖还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

作者简介

吴涛
吴涛吴涛,生卒年不详,字德邵,崇仁(今属江西)人。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著名隐士环溪先生吴沆的大哥。下选的《绝句》便是吴沆的《环溪诗话》存录的。全宋诗收入其诗四首:《绝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其中以《绝句》广为流传。...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