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幽居初夏两首》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幽居初夏
作者: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是怎样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并从抒情方式考虑,说说诗人调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草深);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
(2)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直抒胸臆(叹息),叹往日旧交零落,顿生寂寞惆怅之感。
二:
(1)前两联描写的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
(2)此诗写清景幽情,但在清景幽情之中自有暗恨。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首句笔力开张,勾勒环境,山光水色中透出幽味。第二句写小路横斜,四周绿荫环绕,便是诗人幽居之所。颈联首先表现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环境是清幽。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其次写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这是以静衬动,渲染幽静的侧笔。
(2)此中暗恨,主要由尾联来表现。尽管万物欣然,诗人却心情衰减,倦睡醒后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旧人故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寂寞悲凉之感涌上心头。更使诗人感到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功业不就。这便是诗人的暗恨。

三:
(1)作者怎样突出表现居处之幽?请从意象和表现手法加以简析。(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3分)①以幽静之景写幽。诗人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诗人下鹭鸣蛙来反衬环境之清幽。(意思对即可)
(2)(3分)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从幽居初夏之景中获得的怡然自乐之情,又抒发诗人报国无成的无限惆怅之情。(或: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意思对即可)



幽居初夏(其二)
藤冠草屦病支离,门外纷纷百不知。
解箨有声惊倦枕,飞花无力点清池。
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
绿树阴中红练起,一团零乱湿臙脂。

两首对比
1.诗的题目是《幽居初夏》,请指出这两首诗在如何表现幽的手法上相同的一点,并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说,这两首诗表面看都是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恬然自得之乐,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1分)。第一首以下鹭鸣蛙,第二首以飞花和解箨声等动态意象以及声音,来反衬环境之清幽。(2分)
2.不同意(1分)。第一首是以乐景衬哀情,第二首是以哀景衬哀情。(1分)第一首诗前六句围绕幽居写景,景色清新自然优美,但尾联叹息谁共等分明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以及委婉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忧愤。(2分)第二首诗虽也是写夏天的景致,但是无力零乱等词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只求一醉暂时忘却遭排斥的不堪往事,年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伤感。(2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注释
⑴湖山:湖水与山峦。胜处:美好的地方。
⑵野径:村野小路。
⑶有时: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谓有如愿之时。鹭,原作“鹜”,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⑷深,原作“源”,据钱仲联校注本改。无处:所有的地方。鸣蛙:指蛙鸣,比喻俗物喧闹。
⑸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苏轼《筼筜谷》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朱乔年诗:“一雷惊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
⑹木笔:木名,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白居易《营闲事》诗:“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犹,原作“初”,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⑺叹息:叹气;嗟叹。老来:年老之后。交旧:旧友;老朋友。
⑻瓯(ōu):杯子。
【作品鉴赏】
《幽居初夏》诗人描绘乡间风光,初夏景象
陆游晚年村居诗作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


《幽居初夏》乡间的绿草从、蛙鸣,一片热闹喧腾
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幽居初夏》诗人寂寞之感,无人诉说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
【名家点评】
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写得幽字意出。”
潘问奇:“头联对句更胜。”

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