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1)(考点题)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案】
【解析】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案】
【解析】
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又有虚。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这是关键。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答案】
【解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答案】
【解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考查词人形象和表达技巧。分析本诗的人物形象,要抓住对抒情主人公的相貌描写(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比喻手法(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情景。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注释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作品鉴赏】
《竹轩诗兴》作者所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竹轩诗兴》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
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名家点评】
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起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杨万里报姜夔诗云:“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南湖就是指作者,白石是指姜夔。作者有《南湖集》,为诗得力于诚斋(杨万里)、放翁(陆游)诸人,是南宋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方回对他评价很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吹来了,染绿了树林,孩子们看着客人走出柴门,远方山谷传来杜鹃的鸣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触痛了山南蜀客似箭归心。
想象回到家里,刚好春社,燕子飞回来了,下马来换洗好衣服,天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注释
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作品鉴赏】
《送何遁山人归蜀》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 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何也?诗人想象的角度不同使然。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我们先看前两联。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
《送何遁山人归蜀》透过孩子,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
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此联,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什么?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以及其他家人?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父亲?还是先告诉家人,然后和家人一起去迎接父亲?这是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
《送何遁山人归蜀》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
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诗歌后两联就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归来,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逢”一“洗”,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除想象手法的使用,作为送别诗,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他时或轻拄手杖闲适地慢步远瞻,时或戏把鱼网以临水捕鱼而消遣光阴。请他出任官职,他以自己无能为由辞谢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未能驱除池亭的溽暑;而他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
注释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发短:这里诗人剃短发,他有意与清廷明令留长发、结辫子的规定公然对抗。怪于僧:清初年许多士人遁入佛门,不与统治者合作。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模样怪得连和尚都不如,作者通过对自己的这种描写发泄心中极度的愤怒。
③终南:终南山,在今西安市南。
④临罾:指水边网鱼。罾:有支架的鱼网。
⑤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折腰:这里指出任官职。
【作品鉴赏】
《鹧鸪天·酬孝峙》“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致远
上片起句以“发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暗示了词人不屈的性格。据历史记载,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词人以“发短”来暗示了对满清强制汉人梳长辫的不满。同时,词人以“髯长”反衬了“发短”,并借此描绘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特别是“眉有棱”,表面是在写眉毛,其实词人通过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这正如鲁迅所说,刻画人物,最好是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借此透视词人的内心的明亮。到此,一位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怒目睁睁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明朝灭亡之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然而,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人”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人。所以,词人写道:“病容突兀怪于僧。”这是描写自己的容颜衰弱。其实,词人虽说 “怪于僧”,实际上暗示了自己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接着写到:“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寻常”即经常,或者平时。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里,词人说,自己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自己也好似终南山石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根蔓延的青藤,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其中,词人用“终南山”一词,让我们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其实,这里暗含了“隐居”之意。上片结尾,词人通过“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现出“寻常事”,暗示了内心的坚强。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致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
《鹧鸪天·酬孝峙》词人借“熏风未解池亭署”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借“字字冰”暗示词人自己内心的凄凉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罾”即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即东南风。首先,词人描写了自己不为官的闲游,戏钓的惬意。接着说“折腰久矣谢无能”,其中,“折腰”代替“做官”。此意源于东晋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就是说,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这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接着写道:“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意思是说,东风没有消解池亭中暑气,从心中写出的一个个字都是冰凉的。这里,词人借“熏风未解池亭署”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借“字字冰”暗示词人自己内心的凄凉。可以说,词人在下片通过清峻自立的形象,进一步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品格。
《鹧鸪天·酬孝峙》词人暗用了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语典,含蓄表现了词人不愿为清朝效力的爱国品质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前后照应。比如,词的下片中“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以及词人不畏险恶,不慕势禄,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
其次,形象鲜明。词作由表入里,由近致远,由风貌到气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描绘了一个富有立体感的,富有气节的人物形象。
第三,运用典故。词作中,词人暗用了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语典,含蓄表现了词人不愿为清朝效力的爱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