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版本二) (馀 通:余)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
(4)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
(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B,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
(3)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4)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题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作品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独具一格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名家点评】
《洪驹父诗话》: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
《诗薮》:孟诗淡而不幽;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际露微月”,幽矣。
《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唐诗归》:钟云:无象有影,无影有光,是何物参之?潭云:妙极矣,注脚转语,一切难着,所谓见诗人身而为说法也。又云:清境幻思,千古不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
《唐风定》:诗家幽境,常尉臻极,此犹是其古体也。
《唐律消夏录》:(增)“曲径”、“禅房”二句深为欧阳公所慕,免屡拟不慊。吾意未若刘君之“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为尤妙也。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自济北集粗豪之语以为初盛,而竟陵以空幻矫之,引人入魔。如“山光悦岛性,潭影空人心”,吟咏之家奉为金科玉律矣,不知诗贵深细,不贵粗豪,贵真实,不贵空幻。若悟二家无有是处,即已得是处矣。
《唐诗摘钞》:全篇直叙。对一二,不对三四,名换柱对。有右丞《香积寺》之摹写,而神情高古过之;有拾遗《奉先寺》之超悟,而意象浑融过之。“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方之此结,工力存馀,天然则远矣。
《历代诗发》:解人为诗,不横作诗之见于胸,随所感触写来,自然超妙,读此益信。
《唐诗绪笺》:五六写一时佳景,澄潭莹净,万象森罗。“影”字下得妙,形容心体妙明,无如此语。
《唐诗成法》:但写幽情,不着一赞羡语,而赞羡已到十分。次写景真,句法又活。
《而庵说唐诗》:“山光”二句,其气力全注射到合处也。此诗人皆称其中二联,而忽起合,何异拾却仙人,而反为扇所障也?
《唐贤三昧集笺注》:欧阳公极赏此作,自以生平未能为。此即“唐无文章,惟《盘谷序》”之意。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幽人逸笔,自是一种。三四逸,第六峭,前四一气转旋,不为律缚,结更悠然,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字字人神。纪昀:通体谐律,何得云古诗、律诗之间?然前八句不对之律诗,皆谓之古诗矣。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自然”二字不足以尽之。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通体幽绝。
《历代诗话》: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不可得也。此际声闻、色象、种种销灭,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静不一,故结言“万籁此俱寂”。昔人所以美旦气、快朝气来也。自始至尾,总是“清晨”两字,安得不为一篇尽善!

作者简介

常建
常建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