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3)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4)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6分)
答案:
(1)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2)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3)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4)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轻轻点出
二:
1.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2.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2分)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5.阅读这首宋词,续写下片赏析(15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1.(2分)D(此处声响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2.(2分)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4、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5、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些少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
古诗鉴赏
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得分点:据上文提示,人物情态、篇末人声的赏析,各2分;点明酒困句,以顺接上片赏析1分;语言流畅富于美感1分。)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