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和《登崖州城作》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原文】登崖州城作
作者: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望;柳诗: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柳诗日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意对即可)

 

(3)柳诗后两句独具艺术魅力,请做简析。(5分)
参考答案
两句运用奇特的想象(虚写)与夸张的手法(2分),诗人想象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割成千万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万份的话,当随风飘落在山峰上的时候仍然注视着一个地方故乡(1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把诗人埋藏在心底的被贬远离家乡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出来。(2分)


本题从所给出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出题者先说望字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再说望字表面上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说望字所表达的深层情感。所以,我们答题时,也应从这三个方面来答。
炼字题答题小结:第一、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用作动词。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第二、这个词的使用,表达出事物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有时就是写出它的意思)第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哲理。后两者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注释 
⑴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⑵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⑷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⑸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作品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抒发郁抑之情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是寄怀之作,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柳子厚诗云:‘海上尖山若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陆道士云:‘二公当时不相计,会好做成一属对。’东坡为之对云:‘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此可编入诗话也。”
蔡启《蔡宽夫诗话》:“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周紫芝《竹坡诗话》:“柳子厚《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云:‘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议者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未死而身已在刀山上。”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悲语。周珽曰:留滞他山,愁肠如割,到处无可慰之也。因同上人,欲假释家化身神通,少舒乡国之想。固迁客无聊之思,发为无聊之语耳。
瞿佑《归田诗话》卷上:“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在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诨,读之令人惨然不乐,未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
邝露《赤雅》卷中:“阳朔诸峰,如笋出地,各不相倚。三峰九嶷,折城天柱者数十里,如楼通天,如阙刺霄,如修竿,如高旗,如人怒;如马啮,如陈将合,如战将溃,漓江荔水,捆织其下,蛇龟猿鹤,焯耀万态,退之‘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子厚‘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子瞻‘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鲁直‘桂岭环城如雁宕,苍山平地忽蚁封’。皆实录也。”
杨庶堪《论诗绝句》:“剑鋩愁肠海上峰,始知愁苦易为工。柳州山水堪供老,万里投荒别泪红。”
卞孝萱《柳州山水与柳宗元诗》:“柳宗元写柳州的江流、榕树、山峰等,皆绝妙。堪称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愁肠’之结晶。”
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这首构思奇特的抒情小诗,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不平之气,沉着痛快地倾吐出来,撞击着人们的心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诗的第一二句,以剑的锋鋩喻海畔的尖山,又联想到自己的‘愁肠’正是它割断的。这是诗人遥望京华而无法归去的愁苦感情。诗的第三四句,进一步想入非非,竟欲化身千亿,共望故乡,其情之深,其望之切,通过这样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
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注释
⑴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区大林乡一带。
⑵独:独自。帝京:都城长安。
⑶犹:尚且,还。程:路程。
⑷似欲:好像想。住:止住,停住。
⑸百匝(zā)千遭:形容山重叠绵密。匝:环绕一周叫一匝。遭:四周。郡城,指崖州治所。

【作品鉴赏】

《登崖州城作》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
这首诗,同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写的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
作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处于炎海穷边之地,他那眷怀故国之情,仍然锲而不舍。他登临北睇,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中含有浓厚的抒情因素。这里,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说的“哀故都之日远”,同一用意。

《登崖州城作》全诗出语平和,怨而不怒,这种淡定从容的态度,是作者人生已至老熟之境的体现
再说,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之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因为他曾经是王叔文的党羽,弃置边陲,不加重用而已。他思归不得,但北归的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而李德裕之在崖州,则是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在残酷无情的派系斗争中,他是失败一方的首领。那时,他已落入政敌所布置的弥天罗网之中。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沉重的阴影压在他的心头,于是在登临看山时,着眼点便在于山的重叠阻深。“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诗中只说“望帝京”,只说这“望帝京”的“高楼”远在群山环绕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是优游不迫,舒缓而宁静的。然而正是在这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的语气之中,包孕着无限的忧郁与感伤。它的情调是深沉而悲凉的。

【名家点评】
王谠《唐语林》卷七:李卫公在珠崖郡,北亭谓之望阙亭。公每登临,未尝不北睇悲哽。题诗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瞿佑《归田诗话》: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干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上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浑,读之令人惨然不乐。朱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恋阙虽殷,而对景聊能自慰。逐臣渊然丹悃,何如帷灯匣剑?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无可奈何,却不切崖州。

作者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李德裕
李德裕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 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