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清平乐·朱颜渐老》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清平乐·朱颜渐老
作者: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回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
(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2分)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心留人等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2分)(答出语言风格特点2分,结合语句、词语分析成理2分)
(2)①朱颜老白发添浑过了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②通过地迥无尘一片闲云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其它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回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作品鉴赏】
《清平乐·朱颜渐老》将“桑榆”与“残照”连用,就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

上阕四句慨叹流光的倏忽,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第一二出句语平实自然,但欠意象与内蕴;然第三四句对这艺术上的欠缺立即作了恰如其分的补充:“桃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朱颜渐老”的内蕴,它以“桃李春风”这带有模糊性的美的意象,使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想见诗人青春年少之时曾有过怎样令人神往的、销魂的经历。“浑过了”这一“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谓,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怅惆之情作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真可谓以一当十,又能体现时代和个性的特征与风格。“留得桑榆残照”与“白发添多少”又是一组相辅相成的对应。《后汉书·冯异传》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桑榆”一向为晚年的代称。诗人这里将“桑榆”与“残照”连用,就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图象,这样就把抽象的代称变成了形象的写照,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尤其与“桃李春风”对比,更显出桑榆之年的苍凉凄恻。

《清平乐·朱颜渐老》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闲云”
白朴早年身居北国,曾受教于大诗人元好问家中。元朝统一后徒居金陵,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翰墨之中。此词下阕首句“江南地回无尘”即指诗人回金陵之后所过的脱离“红尘”的隐逸生涯。“地回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诗人不说“人回”而说“地回”暗喻其徒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无尘”既写出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诗人从此离开了世俗的“烟尘”。“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白朴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闲云”。此句很可能是从李白“孤立独去闲”句脱化而来,但由于主体对象的转移,而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诗人留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的是短暂的,与千万年青青的山峦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船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她的怀抱之中。诗人不仅以社会人生为背景,透视人生的价值与应有的归宿;而且以宇宙万物为参照,估量生命本体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这大概就是这首小词令人回味咀嚼不已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

白朴
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